■ 一周談
上周,宣稱要互聯網造車的凱翼,在北京中關村一家“著名”咖啡館推出了“眾包造車”概念。所謂眾包造車,簡言之就是在造車過程中,吸收公眾的意見,制造大家喜歡、認同的產品。這方面,小米手機就是成功的案例,其廣泛收集了IT發燒友對手機的訴求,使得手機有了更多的親和力,也更接近于市場,這是小米手機成功的因素之一。
當下,公眾對包括汽車在內的各類產品越來越挑剔,對產品都有著自己的設想或建議,而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催動下,公眾參與設計、制造成為可能。吸收更多的想法、創意,可以提升一款成品成功的幾率,也更容易接地氣。凱翼在當下推出眾包這一概念,一方面迎合了當下的社會潮流,運用互聯網技術加速產品研發,另一方面也是一次不錯的營銷活動,雖然其否認眾包造車是營銷行為。
無疑,凱翼的眾包造車行為符合潮流趨勢,但汽車和大多數快銷品不同,其結構更復雜、制造周期更長,而且還需要滿足各種安全要求。其實,目前市場在售的各款車型都經過了不同程度的眾包過程,在產品設計初期都有廣泛的調研和分析,大、小改款也是在適應市場。關鍵在于,眾包不僅僅是提出概念,重點是實施概念,而這對于新品牌來說,短期內很難實現,只能是推廣品牌的一種手段。
首先,眾包意在收集更多的數據,優化設計方案,但中國市場受地域遼闊等因素影響,需求存在著地域差別,數據也同樣具有發散性,不容易形成方向。同時,國內汽車文化還很匱乏,在需求上就會出現天馬行空般的訴求,樣本的參考意義難以預料。
其次,眾包不但要收集大量的數據,還需要一套科學的分析方法,找到需求方向。如果只簡單地將需求實施就太過初級,而是應該從數據中確定大多數消費者的意愿。比如若有消費者希望在車上給高跟鞋設計個位置,滿足這一需求可以說是眾包,但嚴格意義上其實是改裝或定制。數據分析不但需要專業的人才,更需要企業具有深厚的汽車底蘊來判斷,否則會流于表面功夫。
第三,“高手在民間”已經無數次呈現,汽車行業同樣如此,相信好的建議或創意一定會出現。但如何實現呢?年輕的凱翼要打個問號,奇瑞汽車同樣要打個問號。畢竟造車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簡單改造,既涉及設計、工藝、生產等諸多環節,也和底蘊密切相關。譬如,奔馳的車身造型給人以舒服的感覺,而其他不少產品會呈現出不同的不完美,這就是底蘊的差別。
第四,眾包造車是嘗試,在未來會是趨勢,但不能操之過急;一款汽車產品的開發大概要6年的時間,這還是在體系成熟的基礎上。凱翼計劃在明年的北京車展上推出概念車,2017年底或2018年初量產,這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太快了,第二是太草率了,有違規律。雖然有互聯網這一加速器,但制造汽車的過程中,很多基礎工作不能省,除非是對現有車型的改造。
目前的汽車行業中存在著太多的浮躁,無論是資本涌入新能源汽車領域,還是各種“概念”,這些一定程度上能促進汽車行業發展,但同時也在給汽車行業制造虛假繁榮。對眾包造車中的困難,相信再新的車企也都有考量,最后只能交給時間來檢驗。只是不希望,眾包造車也僅流于概念,成為資本或營銷簡單的載體。
□何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