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國進口車市場正遭遇“入世”以來的首次“滑鐵盧”。
根據《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國機汽車公司進口車數據庫得知,今年上半年,我國累計進口汽車52.3萬輛,同比下滑23.3%;經銷商交付客戶進口車銷量為46萬輛,同比下滑21.5%,且1~6月的各月銷量均低于2014年同期銷量。
進 口量與銷量的雙雙走低,讓今年我國的進口車市場進入前所未有的“寒冬”,而這也包含了時下較受關注的平行進口車業務。究其原因,除部分暢銷進口車型選擇國 產化之外,我國整體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市場需求下降以及新產品拉動力減弱等,也成為進口汽車銷量下滑的主要因素。
“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 看,進口品牌車企迫于對手壓力,紛紛在華加速國產化進程,這意味著中國車市正在走向相對成熟。”國機汽車市場營銷部高級經理王存表示,“未來,隨著進口 車型國產化日益加深,進口車市場將趨于平穩,不會出現像今年這樣的大規模滑坡,亦不會再出現強勢增長。”
市場嚴重萎縮
今年上半年,我國整體乘用車銷量達到1009.56萬輛,同比增長4.8%。而與此情況相比,我國進口車銷量同比下滑21.5%的幅度,則顯得尤為突出。
記 者了解到,在進口量持續走低的情況下,進口品牌庫存系數居高不下,已創近年新高(詳見圖表),各月系數均顯示庫存過高。尤其在三四月,進口車庫存系數已經 超過5(庫存系數在0.8~1.2為合理范圍,1.5為庫存警戒線),雖然五六月份這一數據略有下降,但仍遠高于去年同期。同時,這也導致了進口車市場終 端優惠幅度持續加大:6月車型平均優惠8萬元,優惠幅度12.1%,達歷史峰值。其中進口轎車優惠幅度高達17.7%,金額達12.3萬元。
“今年以來,銷量下滑非常明顯,由于清庫壓力越來越大,我們不得不大幅降低售價,但這種辦法的效果并不顯著,下半年的日子可能會更加難過。”一位不愿具名的進口汽車品牌銷售人員對記者表示。
更讓經銷商苦不堪言的是,今年以來,新車對于進口車的拉動也十分疲軟。根據8月初“中國汽車流通行業月度形勢分析會”上發布的報告,上半年,進口車的新產品拉動力大不如前。
“2010~2013年,新產品對進口車市場的貢獻較多,能夠占到增量的30%以上,尤其在2012年,新產品增量逾9萬輛,占到整體進口車新增的59%。但這一局面今年已經不存在了。”王存說。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6月國機汽車公司的統計數據還包含平行進口車,但由于該業務還處于發展初期,因此對整體進口量貢獻率很小。
“今 年,平行進口車占比不到總體進口量的10%,去年,這一數字約為7%,”王存說,“平行進口雖然對市場存在利好,但規模并不大。”如其所言,平行進口的車 源基本來自對國外經銷商的單個采購,這對其規模造成了很大限制,這也導致了平行進口對整體進口市場的拉動作用并不明顯。
多重因素制約
盡管在外界看來,今年我國進口車市場的下滑顯得有些突然,但事實上,從前兩年市場釋放的信號來看,這一情況或許早有預兆。近兩年來,暢銷進口車型國產化、市場需求下降、新產品拉動力減弱這些因素,都對我國進口車市場產生了較大阻礙,而且在短期內難以改變。
首 先,對于跨國車企來說,其產品研發周期較長,新產品推出的速度需要一定時間,再加上整體市場需求逐漸趨緩,市場競爭日漸激烈,因此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使跨 國車企不得不加速國產化步伐。現階段,跨國車企對華產品投放已基本處于查遺補缺狀態,在此過程中,一旦有新的產品暢銷,就會被迅速加入到國產隊列當中。
其 次,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其對進口車型的需求亦正在下降。因為在較低價位區間,合資品牌汽車相較進口汽車更能滿足消費者使用需求以及低購車成本,而羽翼日 漸豐滿的自主品牌汽車也為市場提供了更多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的選擇空間正在分散,進口汽車已經不能像原來一樣吸引其注意力。
此 外,根據貝恩咨詢公司近日發布的“中國新車模式研究”顯示,對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汽車作為身份象征的重要性正在逐漸下降。也就是說,消費者對于購買高價 位汽車以顯示其身份的需求并不明顯。該研究主要針對中國6個一二線城市逾2000名受訪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經濟型用車者”的數量已達37%,遠高于 “身份追求者”7%的占比。
“上述阻礙因素都是市場發展中的必然階段,如果國內整體經濟形勢得不到改善,這些因素還將影響進口車市場接下來的發展。”相關業內人士指出。
市場格局生變
相比加入WTO前十年(2001~2010年)的輝煌局面,近五年來,進口車市場增速正在逐漸趨緩,而到今年,這一情況則降至“冰點”。不僅如此,從6月份的數據來看,汽車進口量僅為8.4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8%。
“下半年乃至未來幾年,進口車市都不會迎來好轉。下滑趨勢已成定局,區別只是今年下滑幅度較大,未來將逐漸趨于平穩。不論如何,隨著供需關系的變化,大規模增長的情況都不會再出現了。”王存說。
此 外,根據他的推測,平行進口車未來對進口車市的拉動也不會在短期內顯現。即便在“三包”獲得國家支持的情況下,下半年平行進口也未必能夠挽救進口車市下滑 的局面。“從受眾來看,選擇平行進口車型的用戶本來就尋求更加低廉的價格,‘三包’并不是其考量的重點因素,售后維修才是。‘三包’貫徹之后,平行進口車 型的價格可能會迎來一定程度的上漲,這對購買群體來說并非利好。”王存補充道。
實際上,對于中國市場來說,由于總量相對穩定,進口車市下滑實際并不可怕。相反,這種態勢反而意味著中國車市正在步入相對成熟階段。
從進口汽車的市場地位來看,隨著各大跨國車企國產化步伐加快,進口車型越來越成為車市的一種“補充”,而平行進口則加快了這種“補充”的速度。
從 大環境來看,步入“新常態”之后,中國整體經濟發展都在趨于理性,汽車消費亦然,隨之而來的便是競爭的加劇。毫無疑問,競爭加劇必然加速市場發展,這一影 響使得車市格局已經生變——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逆勢突圍,共銷售418.46萬輛,同比增長14.57%,而與 上年同期相比,外資品牌市場占有率均呈一定下降,德系降幅最大。
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消費者對于國產車型的接受度正在逐日走高,我國汽 車“自產自銷”的部分正在增加,已經對外來品牌的市場空間形成了威脅。“面對緊縮的整體市場,大家都在努力拿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車 市已經開始走上了‘相對成熟’的道路。”上述業內人士分析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