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文化和資本的融合。文化和資本的融合這兩年發展比較快,尤其是去年,有50多起大的并購,可以說是民營資本起到了一個主力軍的作用,形成了一些比較大的產業集團融合。
四是文化和相關產業的融合。我們跨界的并購有50多起,涉及400億元,去年全國對文化產業促進投資,民間投資2500多億元,增速是35.1%,超出其他行業12個百分點以上。盡管如此,文化和其他相關產業的融合還有待進一步挖掘,比如農業、機械設備制造等,實現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是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方面。
主持人:融合發展是2014年的一個亮點,也是大勢所趨。今天在座的幾位年度人物和企業家,對于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你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
劉慶峰: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是大勢所趨。這種融合怎么做呢?首先要依靠市場的主體地位。其次,移動互聯網時代,融合過程中鼓勵跨界,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做顛覆創新,才能有一個更加蓬勃發展的局面。當越來越多的跨界出現的時候,產業邊界的拓展讓融合有更多機會與活力。
趙依芳:在這個移動互聯網社會,融合是大勢所趨,是社會和產業形態發展所需要的。我們呼喚整個國家的文化體制創新改革,就文化產業來講,通過體制創新帶來自由的融合,可以發揮人的所有能動性。在這個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國家應當對內容創新有一些實際性的支持與保護,促使中國的內容產業成為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文化產業發展至今需要升級,升級需要專業團隊實力,需要不同的方法。所以文化產業可能在未來若干年,并購、合作等各種方法依然是主題,轉型升級也會隨之形成。
呂建中:除了文化與資本的融合、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融合以外,我覺得還有幾個融合對發展文化產業是非常好的,因為我有切身體會。
一個是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另一個是文化與建筑的融合。在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方面,我們做了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城,非物質文化遺產散落在了107個縣,很多都是鎮,足以吸引人專門去看;在文化和建筑的融合上,我們在建設西安大唐西市的過程中,恢復了唐代的古建筑群,通過這種做法避免了“千城一面”,讓這個地方城市的特色,從建筑上傳承下來,同時內容又比古代有所創新,把歷史文化變得可視、可感、可消費。
主持人:向勇院長做了很多關于文化融合方面的研究,您認為未來文化融合應該如何推動?
向勇:簡單說,從2003年到2013年就是通過體制改革釋放活力的10年。如果說釋放活力是為了打通產業鏈,激發創新是為了營造文化生產,那么融合,就是為了營造一個全產業鏈的文化生態。我們理解文化產業的產業鏈,應當包括兩條,一條是內生產業鏈,只靠票房來賺取回報。此外,還必須有一個全產業鏈,就是協同產業鏈,把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都融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