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下行壓力步步緊逼之下,咸陽經濟依然保持了持續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態勢。
前三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306.7億元,增長11.2%,高出全省1.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25.9億元,增長14.4%,高出全省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1709.4億元,同比增長22%,高出全省3.1個百分點;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4.3億元,同比增長16%。
咸陽經濟逆勢增長,全在咸陽砍出轉型升級“三板斧”。
一板斧:理性添增量,招商三要三不要
經濟步入新常態,既要壯大總量,又要提升質量,咸陽在轉型升級上砍出的第一板斧,就是在招商引資上堅定不移地推進“三要三不要”。
“三要”,就是只要能優化產業布局、壯大戰略產業和延伸產業鏈條的項目和資金。圍繞清潔能源、新型裝備制造、文化綜合體產業等項目,市上“一套班子在外抓招商”,奔赴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地區叩門招商;“一套班子在家抓落實”,采取一個重大項目、一名市級包抓領導、一個牽頭負責部門、一套服務措施、一個服務班子的項目推進機制,給落戶項目和企業營造西部最優最好的投資環境。截至目前,全市引進有利于產業轉型的合同項目209個,合同引進資金1997.09億元。先后有投資130億元的渭城臨空產業基地,投資36億元的興平雙匯肉制品深加工,總投資約30億元陜西生益科技高科技項目等一大批好項目落地生根。
“三不要”就是堅決不要那些成長性不強、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科技含量低的項目。去年,全市僅因環保問題,就拒批引資項目10多個,涉及投資5億元。5年來,先后杜絕了200多億元的高耗能、高污染、高占地項目,使全市招引項目的含金量不斷攀升。從第11屆到第17屆西洽會,投向咸陽的項目總數不斷瘦身,但同期吸納的資本卻從198.2億元大幅上升到1941.48億元。
二板斧:科學優存量,產業點燃連響炮
在轉型升級上砍出調優傳統優勢產業的第二板斧,讓咸陽經濟增長呈現出越來越強的喜人態勢,也就有了上半年咸陽實現生產總值825.12億元,同比增長11.8%的大好局面。
前幾年,咸陽以全省靠前的增速接連實現生產總值上千億元、1500億元臺階的躍升,傳統能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功不可沒。去年至今,面對全國能化行業的深度調整,咸陽主動調低煤炭產業發展增速,更加注重發展延伸拓展煤炭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的項目。今年上半年,就有彬長旬能化產業基地引進總投資50億元的3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項目等一批煤制清潔能源項目,為全市煤炭能化產業的后續科學發展夯實了基礎和后勁。
而對裝備制造、食品、建材等非能化傳統產業,咸陽今年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戰略重組、壯大龍頭企業等方式,使其首次高出能化產業增速10個百分點以上,有效彌補了能化產業下滑造成的缺口。特別是為了重振紡織行業雄風,市上新建紡織工業園,推動紡織產業退城入園、集聚發展。3年時間投入資金66.44億元,完成“七通一平”基本配套,引進總投資271.68億元的11個項目,讓一個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現代化紡織工業基地雛形初顯。
同時堅持“騰籠換鳥”與“鳳凰涅槃”相結合,既在騰挪空間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又以浴火重生的勇氣和決心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武功依托東方紙業集團公司兼并重組,將下屬的20個造紙分廠予以關停,實現了量的擴張和環境保護的雙贏;涇陽縣將48家年產10萬噸以上采石企業整合為18家,有效控制住了北部沿山污染態勢。
三板斧:前瞻強引擎,創新驅動新活力
咸陽在產業轉型升級上砍出的第三板斧,就是不斷推動科技創新,引導支持科技創新要素向各類企業集聚。
干縣陜西浩澤環保科技產業園,瞄準科技創新大做文章,成為國內唯一獲得軟件產品認證的水家電企業,全國各地訂單不斷。禮泉三星危廢再生利用基地項目,通過先進的精餾處理技術,不僅實現了變廢為寶,也贏得了良好的市場預期。繼2005年獲國家(咸陽)顯示器件產業園后,今年6月,咸陽高新區高端橡膠產業基地榮獲“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稱號,使咸陽在技術創新改造升級產業上又榮膺一塊國家級獎牌。
與此同時,鼓勵社會資本切得科技創新的一塊蛋糕,目前,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產業平臺、能源開發等6大領域總投資達136.2億元計60個項目,使民間投資增長34.8%,高出全市固定資產投資12.3個百分點。
還與西安和西咸新區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合作,打造涇河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板塊及灃西戰略性新興產業板塊,推動縣域經濟蓬勃發展,使興平市和秦都區首次進入“陜西十強縣”和“陜西五強區”,彬縣首次進入西部百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