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農倒奶賣牛”現象近年來十分普遍,這表面上反映的是供求矛盾問題,其實內在隱藏著推行現代化養殖和經營管理的諸多困難。
青海是我國西部重要乳品生產地區之一,今年以來大通、湟中等奶牛養殖主產區,牛奶價格一路走跌,部分奶農為避免更大損失,甚至賣掉奶牛。而因牛奶質量不達標,奶農只能選擇傾倒部分積壓的鮮奶。
在經歷了去年下半年的“奶荒”之后,今年以來奶價進入下行通道,原奶收購價格一路下滑。今年9月,蒙牛乳業收購原奶單價直降1元的報道引發行業高度關注。與此相對,飼料牧草價格卻大幅上漲。
面對突然來襲的降價潮,奶農們紛紛表示自己毫無抵抗能力。以前,大家都爭先恐后的養牛,今年則是紛紛賣牛。有奶農對媒體表示,去年這個時候奶站收購價還是每斤一塊八,今年只有八毛錢,比礦泉水還便宜。其家里有兩頭奶牛,一天能擠55斤奶賣40多元,可光飼料和干草就要吃去70多元,實在養不起了!
其實,企業的奶源是不夠用的,從當前國內外資本紛紛采用自建或合建的形式大舉進入奶源市場,便可一窺端倪。之所以不收散戶的奶,原因是乳品企業提高了收奶標準,散戶的奶不合格,不敢收。有乳企相關負責人直言不諱:今年以來確實減少了對散戶奶牛乳品的收購量,因為散戶奶農大都手工擠奶,衛生安全很難把控,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而根據相關報道,有些奶農在喂養、擠奶、存放時確實不太講究,牛奶擠出來裝在臟兮兮的桶內隨意擺放,還有一些奶牛的乳頭已經被污染,不消毒就擠奶。
事實上,奶農倒奶賣牛事件并非今時今日才出現。作為國內原料奶粉主要生產基地的東北三省,早在2012年便出現了這一現象。究其原因,是因為隨著近年來進口乳企的大量進駐,國內乳企受到了很大沖擊,而且原料奶粉價格上的劣勢,更使國內奶企無法與進口奶企競爭。數據顯示,2014年1-6月,我國進口了大包裝原料奶粉68.2萬噸,預計全年140萬噸。在乳業專家王丁棉看來,進口原料奶粉便宜,國內企業不愿買國產奶粉,是導致“國產奶粉企業虧損,奶粉賣不出去,企業不再收奶,奶農就只能殺牛”的惡性循環的主要原因。
除了原料奶粉價格上的劣勢,現在很多消費者在選擇奶粉時更青睞進口奶粉,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后,國產奶粉更是舉步維艱。而在消費者崇洋的同時,國產奶粉正失去市場,并在國際市場逐漸失去話語權和議價權。一環扣一環,國內乳企日子不好過,對國內的上游養殖業造成很大沖擊,奶農的日子更加難過,倒奶賣牛事件時有發生,有的甚至還殺牛。
“奶農倒奶賣牛”現象也反映出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一直以來,乳制品企業盲目發展重復建設、重數量輕質量效益、乳制品市場秩序不規范等原因制約著產業發展。其中,奶牛養殖規模小、養殖分散、管理水平低的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乳制品質量安全,制約我國奶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主要瓶頸。“奶農倒奶賣牛”事件近年來在多地上演,表面上反映了供求矛盾,其實隱藏著推行現代化養殖和經營管理的諸多困難。目前,分散養殖奶牛比例大,農牧部門應該統籌考慮,優化布局,積極穩妥推進奶牛規模化養殖,逐步提高規模化養殖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