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幸福。合肥市包河區的這一份格外甜。
剛剛發布的《2014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體系研究成果》中,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蟬聯“全國雙百強城區”,位列“科學發展百強區”第56位和“投資潛力百強區”第13位。其中,“科學發展百強區”較之2013年上升7位,位居安徽省城區第一。
在區域實力增強的同時,包河人的生活也是幸福感十足。31項民生工程的實施、2.17億元的民生投入,包河區的民生改革“起步早、規劃好、保障強”,實打實地走出一條溫暖民生路,描繪出一份美好厚重的幸福藍圖。
民生賬單繪幸福圖景
家住合肥市常青街道金寨南路社區的肢體殘疾人馬志永和二級智力殘疾的妹妹多年來沒有生活來源,一直靠老邁的寡母照顧。早些年,馬志永家里連溫飽都成問題。隨著民生工程的實施,家里的情況逐漸有了好轉。三口人都拿到了低保,母親享受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他和妹妹還獲得了殘疾人居家安養服務券,全家都可以享受家政、送餐、理療等多項服務,“從沒想到生活能這么幸福。”馬志永說。
這僅僅是包河民生工程不斷升級、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一個縮影。自2007年民生工程實施以來,包河將大民生與大發展、大建設統籌聯動,不斷完善思路,逐步拓展內涵,努力探索出了一條以項目化手段發展社會事業、用工程化措施解決民生問題的新路。2010年、2011年、2012、2013年連續四年榮獲全市民生工程組織實施工作杰出獎或先進單位,并首次獲得了2013年民生工程和收入倍增績效考核省級獎勵。包河的民生事業從曾經的“短板”發展成為“加長板”、“特色板”。
“2007年我區實施11項民生工程,今年是31項,增幅達1.8倍;2007年惠及30%左右的城鄉居民,今年提高到70%以上的城鄉居民。全區民生工程投入由2007年的0.32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2.17億元,8年間增長5.78倍,累計投入近12億元。”包河區民生辦負責人說。
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改善中找準結合點,統籌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各項工作,在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構筑民生保障“安全通道”?包河的一張張“民生賬單”、一組組“溫暖數字”回答了這個問題。
7年來,該區民生曲線圖不斷上揚。農村低保由2007年人均每年800元提高到2011年3360元、再提高到現在5520元;農村分散五保供養標準由2007年人均每年2000元提高到2011年3120元、再提高到現在5520元;殘疾人生活救助一、二級標準由每人每年726元提高至1200元,三級標準由每人每年360元提高到600元;城鄉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小學、初中分別由45元、60元提高到150元、200元;“三無”人員基本生活救助在市一類低保待遇的基礎上再上浮200元;計生獎扶特扶標準在省市補助的基礎上翻一番,同時將年齡放寬至55周歲;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為全市覆蓋面最廣的城區。
解難題收獲居民點贊
“村里水泥路修通了,路燈亮了,家門口還建了一個群眾體育健身場。如今,我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樣,每晚跳廣場舞了。”包河區大圩鎮南斗村居民陸菊姐說。南斗村今年利用一事一議項目,投入約百萬元,為村里修了一條長1公里、寬3米的水泥路,配套了村莊內太陽能路燈。6月又依托群眾體育設施建設項目,建設了農民體育健身場地,面積700平方米,幸福生活進一步走進鄉村。
淝河小學位于包河區城鄉結合部,起初這里硬件不足、師資不好,不少家長想法子為孩子“擇校”。隨著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學校不僅新建了寬敞明亮的教學樓,還建有電子閱覽室、舞蹈室、科普室等多種功能室,新招收的年級本地生源數也在逐年攀升,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讓自己的孩子留在這里讀書。
而在濱湖世紀社區,今年4月,安徽省圖書館全省首家社區分館——濱湖世紀社區分館在這里揭牌。該圖書館是合肥首個嘗試外包運作的圖書館,“全免費閱讀、全年齡段閱讀、全閱讀手段、全開架服務”的模式旨在打造出惠及全民的“智慧化圖書館”和“公共大書房”。如今,這里已經成為濱湖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堂”。
很多居民齊贊民生工程是老百姓的“貼心工程”。位于曙光路3號的水安宿舍建于上世紀90年代,共有住戶550戶。長期以來,這里的居民一直有塊“心病”:由于下水不通暢,一到陰雨天,出行便是深一腳、淺一腳走在泥水里,小區一直沒有天然氣,燒飯只能用煤球或者液化氣罐。聽到自己的小區將要整治,不僅美化環境,而且開通天然氣,居民陸云州高興地表示:“政府幫我們解決大難題了。”
民生改革發展要有新作為,必須要把握新定位、明確新目標,要選準突破口、打好攻堅戰。
從起初主要解決“生活難、上學難、看病難”問題,拓展到目前解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文化共享”等問題,并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向薄弱環節延伸、向困難群眾傾斜、向偏遠鎮村覆蓋,包河區民生工程已然成為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有效載體。
建管結合書精彩篇章
包河區把民生工程進度緊抓手上,強化資金保障,堅持公共財政和民生財政改革方向,制定了民生工程資金籌集方案,優先安排、重點保障民生工程,確保配套資金落實到位。該區要求必須創新體制、完善制度,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要轉變作風、狠抓落實,讓它落在群眾心坎上時,仿佛是一場“及時雨”。
包河區建立民生工程資金撥付“綠色通道”,做到民生資金及時申請、及時撥付、專款專用。民生工程補助資金通過“一卡通”社會發放方式,及時足額發放到人;對政策明確但上級資金暫未到位的項目,由區財政統籌調度墊付資金,及時兌現惠民政策,讓城鄉居民更早、更好地享受到民生工程帶來的實惠。
為將民生工程建成“陽光下的透明工程”、“老百姓的放心工程”,在往年各類監督機制的基礎上,今年該區更加強對民生工程建后管護的實施力度,將民生工程項目分為9大類,進行分類管理,并安排500萬財政專項資金作為管護資金,確保民生工程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有經費,不斷提高民生工程使用效益。在政府購買服務方面,堅持“分級管理、政策引領、經費保障、過程管理”四舉措,明確由區政府統一領導,財政部門牽頭協調,職能部門履行職責的分級管理模式,通過一系列綱領性文件,全力保障項目實施。
“讓廣大群眾最大程度最大范圍共享發展成果”,包河區區委、區政府向全區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正化為幸福的甘露滋潤著更多的群眾。在轉型升級道路上,優先保障民生投入、優先推進民生改革、優先實施民生項目,筑底線、破難題、接地氣、惠民生,讓為民謀福祉的民生工程如花綻放。
(徐汐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