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晚報記者 滕楊 攝影 王浩儒
胡曉蓉筆記選摘
●除了天命之外,周朝還留下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概念。三千年前,他們稱自己的國土為中國,意為中央的國家。此后,中國人一直將自己看作世界中心。
●2009年,在什邡桂圓橋發現了成都平原最早的,距今約5000的史前文化遺存。
●當蘇格拉底教導雅典人如何表達不同意見時,孔夫子也在中國大力宣揚和諧政治理念,波斯人則找到了一種讓不同民族在龐大的帝國下共存的方式。
●中國與土耳其幾乎在同一時間發明了貨幣,這也許并非巧合。三千年前,從地中海到太平洋,世界上發生著根本性的變革。貨幣的出現也在回應這樣的變革。
前天,周末的小雨,讓成都格外寒冷,幾位慕名而來的游客,點名要金沙“最牛講解員”胡曉蓉做一場講解。雖然第二天胡曉蓉就要趕去南京云錦博物館設計講解,但她還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觀眾大老遠來一趟不容易,單憑他們想要了解金沙這點,再大的事兒,我也要放下,來給觀眾講!”無論是領導貴賓,還是普通游客,胡曉蓉都一視同仁,因為她覺得這就是她的職責所在。
2001年至今,胡曉蓉已經在解說員崗位上,用她極具感染力的風格,為觀眾們講了5000多場。而幾乎每一場,她都會講哭,甚至感染得參觀者也跟著眼泛淚光。
激情講解
落淚因情深 每次解說都當第一次
如果說金沙是成都的一張名片,那么胡曉蓉已成為金沙遺址博物館的一張名片。“我是1月1日的生日,當年在成都話劇團,老師都叫我‘胡元旦’,已經62歲了!”當有游客觀眾問及胡曉蓉年齡,她毫不避諱,笑瞇瞇地伸出兩個指頭表示“62歲”,觀眾們一下就被她的開朗拉得很親近。1984年入行,胡曉蓉在講解員這個崗位上已經講了31年,“只要干得動,我就會一直講。”
“金沙沒有文字,您來金沙就是尋找感受。”一走進遺跡館,胡曉蓉就帶著觀眾去感覺、去體會,“金沙博物館是修在遺址上面,我們站在上面,3000年前的古人埋在下面。都是走在人類的軌道上,他們現在也許正看著我們……”胡曉蓉講得最多的不是文物專業知識,而是為大家還原文物發現發掘過程、文物背后的故事等,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2001年1月25日,當考古人員用現代人的手指慢慢剝去泥土,接觸到的是保存完好的3000年前的奇跡,太陽神鳥……”
站在遺跡館出口回望遺址,隔著玻璃罩“觸摸”太陽神鳥金箔和金面具,胡曉蓉每每講到遠古文明的偉大、國人驕傲時,都會眼眶泛起淚花,幾度哽咽。“我把每次解說都當成第一次。”
有人把胡曉蓉這種極富感染力的講解描述為她的風格;也有人曾疑問,是否因為胡曉蓉是話劇演員出身,所以流淚很容易。她微笑著搖了搖頭,“我的風格是用情、用心。我們面對的是不可褻瀆的神圣文物,我的眼淚是因為對它們都有感情,雖然遠古人離我很遙遠,但我愛它們。”
專業秘訣
用功又用心 筆記記了40本
1970年進入成都話劇院當演員,1984年轉行到了市博物館講解行當。雖然從毫無文物考古知識的“門外漢”,成為一名可以和專家學者平等交流的專業人士,她下的功夫可以想象,但是當前日記者進入她的辦公室,看到她那一摞大大小小的黃皮、白皮筆記本的時候,還是震驚了。“這是我做的讀書筆記,年齡大了,記憶大不如年輕人,只能用這種笨辦法,邊抄邊記。”胡曉蓉說。記者大概數了一下,足足有32本,“家里還有一些,加起來有40本左右吧。”
回憶第一次看到金沙文物,胡曉蓉用“兩眼一抹黑”來形容。“那時候金沙還沒有一本現成的書,一開始我只能到處問,研究金沙的專業人員給了我很多幫助,包括我們這兒的考古技工,都很耐心地跟我講,但沒有一個人能系統告訴我什么。”胡曉蓉不限于看與金沙相關的書,只要與成都、與四川考古、歷史等相關的,她都會涉獵。“金沙沒有文字,它的來歷至今還存在爭議,我可以把這些相關的歷史告訴給觀眾,他們可以合理想象,也算是一種體驗。”
在這些筆記里,記有大量關于金沙的知識以及讓她有感觸的東西,2001年《成都晚報》關于金沙考古發掘的報道也在其中。“當時可能用不上,但我也記下來。如果需要馬上記的,我就記在一個小本子上,隨時放在口袋里,隨時記。要不然,東西多了記不住。”
筆記一做便是十多年,日積月累蔚為大觀,這些筆記便匯集成她的講解詞。她的講解從來不會一成不變,而是根據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場景和不同的感受作出即時的調整。“新來的年輕人問我能記住這么多內容的秘訣是什么,還是‘用心’,用心留意生活,會得到源源不斷的靈感。”
胡曉蓉的丈夫也從事文化工作,有時她在查閱資料時遇到不懂的,也會向丈夫請教。丈夫不僅支持她的解說工作,還把家務事都包干了。尤其在金沙博物館工作后,胡曉蓉對家里管得很少,甚至不知道家里的水電氣費是多少。而她的丈夫、90高齡的母親、兒女都去聽過她的講解,以示支持。
勤修苦練
被游客“問倒” 寫信去答疑
再專業的人也會有被“問倒”的時侯。前幾年,一位日本游客提出了一些讓胡曉蓉也難以回答的問題,胡曉蓉請教相關專家后,把答案以寫信的方式寄給了日本游客。接下來兩年,每年過春節的時候這個日本游客都會給胡曉蓉寄賀年卡。
聽過她的講解后,很多人會打電話問候她;很多沒聽過她講解的人會慕名而來,聽過講解的人還會帶上自己的親朋好友專程到博物館來探訪她……在胡曉蓉的手機里,存著很多觀眾發來的各種節日祝福短信、感謝短信。其中,一位來自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心血管教授伍醫生,甚至贊她是“解說員中的教授”。
去年3月的一天,這位離開家鄉資陽20多年的伍醫生,回蓉參加會議的間隙參觀金沙。當天下午5點半左右,伍醫生和同伴正準備離開金沙博物館,突然聽到胡曉蓉在講解時介紹自己曾參與過現場考古,于是,他們一行立即跟隨觀眾隊伍旁聽講解。在聽了胡曉蓉講解后,他被深深折服,“一生中都沒有聽到過這么精彩的講解。我現在在醫院做管理,一直堅持員工要愛崗敬業。你把解說工作做到了教授級,大大地震撼了我們。希望今后有機會邀請你到我們醫院做報告。”
觀眾盛贊
一個好講解員 代表著一座城市
從2007年金沙遺址博物館開館至今,不少外地游客看到金沙文明,聽到胡曉蓉等人的講解后,表示出對成都的羨慕;而成都游客也會生出一份自豪。2012年,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代部長黃循財帶領新加坡代表團參觀金沙時,就感嘆:“古蜀文明真是奇幻瑰麗,不可思議啊!”
正因為有胡曉蓉這樣全情投入的金沙人,才能讓走出金沙博物館的參觀者,難以忘記金沙,難以忘記他們滿含熱淚的激情。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到金沙視察后表示:游客也許會忘記一個地方的景物,但是一個好的講解員是不會被忘記的。一個好的講解員不僅代表著博物館,更代表著一座城市,他(她)是一個窗口,展示著城市最難忘的風景。金沙的講解員堪稱成都的一道亮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