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記者 張素)時下在中國,“眾創空間”一詞備受關注。何為眾創空間?眾創空間將帶來哪些影響?發展眾創空間應注意什么?記者對此采訪專家進行解讀。
關于眾創空間,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曾在2014年調研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時給出定義,即“創新創業、線上線下、投資孵化相結合的孵化平臺”。如今他將這一概念延伸為“工作空間、網絡空間、交流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深圳“柴火創客空間”是“眾創空間”的一種表現形式,其創始人潘昊形容這是一個“折騰”和“嘚瑟”的地方。2011年,他把自己的辦公室變成公益性質的創客空間,不足60平方米的房間聚集了上千名“創客”,并孵化出“腦電波控制飛行球”等初創項目。
2015年初,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柴火創客空間時說“我再為你們添把柴,讓更多的人成為創客”。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支持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簡化登記手續、支持適當補貼、發揮創投引導基金和財稅政策等方面。
眾創空間受到熱捧,原因在于它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萬鋼指出,這將是穩增長的新動力、調結構的新途徑、創新產業組織的新方式、創新驅動的新活力。
一組數據更為直觀,在有“中國硅谷”之稱的中關村科技園區,2014年新創辦科技型企業1.3萬家,平均每天誕生35家企業。同年前10個月,以京東、小米、百度為代表的中關村大型企業實現總收入1.7萬億元人民幣。
眾創空間還有助于解決“就業難”的問題。2014年,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超過1600家,在孵企業8萬余家,就業人數175萬。目前中國每年約有800萬名應屆畢業生和海歸留學生,而據測算,1名大學生或留學歸國創業者能帶動5人以上就業。
對于這股眾創空間熱潮,專家也提醒應注意三方面。“不是大興土木,沒有新的政策?!笨萍疾炕鹁娓呒夹g產業開發中心主任張志宏對記者說,發展眾創空間要最大限度地盤活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等已有條件,整合已有的優惠政策。
截至2014年底,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國家高新區達到115家,其中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東湖等地通過改革創新,成為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平臺。據統計,2008年以來國家高新區的經濟發展始終保持著20%左右的增速。
其次,專家認為應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張志宏注意到,包括柴火空間、車庫咖啡等新型孵化器的特點在于“市場化、專業化”,政府應避免直接干預創新創業活動,而是提高服務水平,讓企業直接得到實惠。
第三是推廣創客文化,形成勇于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環境。潘昊暢想“創客空間就像圖書館一樣進入大眾生活,人們在此享受造物的快樂,能夠自由探索”。張志宏則坦言未來勢必出現跟風或泛濫的情況,但“社會對此應該寬容,以便讓創意與創業理想更好地結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