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面臨人民幣匯率波動大、人口紅利逐漸減少等外貿壓力,正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的第25屆華交會依舊吸引了眾多參展商和采購商。在華交會上,不僅吹著“四新風”——出口貿易商用新款式、新技術、新工藝、新面料的“四新”產品進軍國際市場;也帶來另一陣“小新風”——提醒所有生產企業,怎樣用“小”文章來把握需求,刺激消費。
之所以有這么一說,是因為今年華交會上的境外展區特別熱鬧,尤其是日本、韓國參展商的展臺,幾乎可以用人頭攢動來形容,很多參展品成為中國采購商眼里的“香饃饃”。這些進口商品為何受歡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滿足了人們在細節上提升品質的需求。
以往談及創造市場需求時,通常會強調從“大”處入手,認為只有改變生活方式或者擁有變革性的創新,才能創造市場需求。但看今年華交會上受歡迎的境外展品,偏偏在“小”處做出了文章,贏得了空間。
比如說,一樣是記憶枕,參展商講述“人體工程學”頭頭是道,告訴你更加深刻的“記憶”背后是由哪些不同原材料支撐而來;再比如,布藝沙發很常見,但對其材質和構架稍作完善之后,布藝沙發也變得更柔軟舒適,而且不變形……這些并非什么驚天動地的創新,只是一點點改進,卻讓原本平淡普通的產品變成市場上的新鮮力量,不僅激發新的消費熱情,而且會推動更新換代的消費欲望。
工博會上的高科技讓人目不暇接,可以紡織品、日用品為主參展品的華交會卻像沒什么技術含量的“雜貨鋪”。正因為此,這些年有很多生產商花了大功夫搞科研,用專利、科研成果等證明產品的技術升級。這種做法并不錯,也值得鼓勵。不過,生產商在搞科研同時,也不要忘了細節的力量——同樣是密封罐頭,為什么有的開啟拉環比較省力,有的卻掰斷了拉環依舊打不開?一樣是包裝粘紙,為什么有的粘貼后清除起來很方便,可有的費了九牛二虎的功夫也會留下痕跡?
年年華交會,都有企業憑借新技術脫穎而出。但從今年的“新風”看,企業在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同時,越來越多地開始嘗試細節調整這樣的小創新。從采購商的熱情中看出,市場也為此投出了“贊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