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閆瑾)互聯網金融公司的標志總是“大膽、創新”,在上市方面,互聯網金融公司也同樣大張旗鼓。不過業內人士指出,互聯網金融公司掀起上市熱,一方面是的確期待上市,另一方面也是營造品牌效應,吸引市場更多的關注。
繼互聯網金融平臺紅嶺創投準備上市后不久,市場又傳來了互聯網金融公司有望上市的消息。日前,證監會密集調研互聯網金融公司,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在走訪調研金融產品搜索平臺融360,對其融資情況、上市意向、盈利模式進行調研后,張育軍對融360發出明確邀請,“希望融360和螞蟻金服一起,成為第一批在國內上市的互聯網金融創業公司”。
監管層的密集到訪,被業內認為是對互聯網金融國內上市的松動信號。首批互聯網金融企業的IPO進程備受市場關注,不少人士認為這也是繼電商之后在互聯網、創業圈前景最為看好的板塊。
其實,目前不少互聯網金融企業在經過多輪融資后,希望登陸資本市場。但是由于其體量較小,不少互聯網金融公司計劃選擇在新三板上市而非主板市場。
同時,與傳統金融不同的是,互聯網金融公司大多以規模為第一著眼點,希望培養用戶的體驗和習慣,而非快速盈利。僅此一點,就局限了在國內的上市之路。京東、阿里巴巴等一系列電商企業只能遠赴海外上市融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三板的推出正是對這種現象的補救。希望以此助力創業公司,并挽留那些優秀的創業公司將IPO留在國內。”上海一位投行人士表示。
據了解,目前新三板沒有盈利要求,截至3月7日,股轉系統掛牌公司數量達到2040家,其中協議轉讓1849家,占比90.64%;做市轉讓176家,占比9.36%。業界普遍預計,按照這一速度,今年底掛牌公司有望達到5000家,未來最終將穩定在1萬家以上。
一位券商行業人士直言,如果互聯網金融公司上市,規模不大的可能率先登陸新三板,在轉板機制相對成熟后進行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