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上,“互聯網+”、“跨境電商”等成為高頻詞,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實施鼓勵進口政策,增加國內短缺產品進口,擴大跨境電子商務試點。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記者留意到,日前江門市政協公布了今年的十大重點提案,《加快創建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給力江門制造》被列入其中,提案中專門提出“利用江門第一僑鄉海外資源優勢,重點做強做大跨境電子商務。”在國家大力推動跨境電商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僑鄉迎來了哪些發展機遇?
現狀
發展勢頭良好,規模小、缺平臺成制約因素
自2012年起,上海、杭州、寧波、廣州、深圳等15個城市獲得跨境電子商務服務試點資格,開展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業務。江門雖尚未列入試點城市,但是今年在跨境電商方面發展勢頭十分迅猛。
“2013年,我市電子商務進出口成交額約為110億元,占全市電商交易額的30%左右,約占我市進出口總額的7%-8%。交易產品以我市生產的電器、五金、日用品等為主。”九三學社江門市委員會在提案中指出,以外貿公司為主力的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勢頭良好,成為江門進出口業務的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與“第一僑鄉”的屬性息息相關。去年,江門市委政策研究室與江門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調研完成了《江門市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情況研究報告》,報告中列舉了一組數字:據有關數據統計,江門現有僑資企業3600多家,投資總額近178億,僑資企業占全市外商投資的80%以上,占全市總稅收約1/3,占全市工業生產總值約1/3,占全市出口貿易總額約2/3,是該市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海外僑胞每年通過快遞、國際郵包等方式向該市進出口大量物品。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僅通過江門市郵局驗放的郵政包裹5000多件,郵政快遞超過11000件。
江門作為制造大市,擁有水暖衛浴、摩托車、LED、箱包等產品貨源優勢,但進出口貿易以中小微企業為主,規模落后、缺乏平臺、高端電子商務服務缺乏等因素制約著電子商務的發展。
九三學社江門市委員會在提案中建議,建立高水平跨境電商快件分揀清關平臺,建設高效優質的跨境電商服務體系,并遴選出一批具備跨境電子商務業務基礎、組織體系健全、樞紐輻射作用強、誠實守信的企業參與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建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設境外服務網點,以發揮第一僑鄉的海外資源優勢,做大做強跨境電子商務。
對比
思想意識尤需率先突破
據了解,此前,為研究提出推進江門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工作措施,市委政策研究室會同江門職業技術學院組成聯合調研組,圍繞“如何促進江門市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快速發展”,對杭州、寧波、義烏、深圳、東莞和佛山等跨境電子商務產業發達地區的學習考察。究竟這些“發達地區”在跨境電商方面有哪些特點,江門可從中得到哪些啟發?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經管系主任李衛忠作為該調研組的一員,其就調研中的見聞細細地道來,“近年,傳統外貿‘集裝箱’式的大額交易正逐漸被小批量、多批次、快速發貨的‘碎片化’跨境電商所取代。它依靠互聯網和國際物流,徹底改變了傳統外貿經營模式和生產組織形態,重構了外貿產業鏈分工格局。”李衛忠認為,隨著國家的重視與諸多政策的出臺,跨境電商是未來外貿轉變發展的趨勢。
李衛忠等人在調研義烏中看到,借著發展的春風,近年義烏跨境電商驚人的發展速度推動了其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它依靠義烏小商品城,擁有非常豐厚的產品資源,具有天然的優勢。義烏專門還成立了跨境電商辦,由該市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從結構、領導組織等方面予以保證。此外,他們非常重視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義烏工商學院定向培養跨境電商人才,尤其是小語種的人才。其全產業鏈的培育做得十分完善。”
據介紹,義烏的發展不容小覷,其發展實力與影響力僅次于深圳,“深圳打造了多個大型的一體化外貿平臺,改變了傳統的依靠外貿公司幫帶出口的模式,其出口的產品較義烏的小商品高檔。深圳也專門為跨境電商的發展做了專項規劃,在人才的服務和補貼上出臺了相關政策。”
目前,珠三角中僅有廣深納入跨境電商試點城市,佛山、東莞等城市也正加緊申報跨境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城市。“東莞具有幾大發展優勢,一方面,它是很多商品的生產基地,如服裝、手機、家電等,具有產品優勢,另一方面,它是珠三角的快遞集散中心,許多貨物都以虎門為集散點,再分配到各地。第三方面則是由郵政局牽頭,設有幾個國際郵寄交換局。東莞也成立了跨境辦,政府十分重視,去年投入了十幾個億專項資金發展跨境電商。”
對比省內外其他城市的發展,李衛忠認為,江門的跨境電商也有自身的發展優勢,包括產品、海外華僑資源等,但要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尚需幾股“東風”來“推波助瀾”,“周邊城市政府對‘試點城市’的申報有著近乎瘋狂的追求,對跨境電子商務促進經濟發展期望極高,相比之下,江門相關部門和企業發展跨境電商認識不足。”
他認為,江門發展跨境電商首先需邁過思想意識坎,其次是產業園坎,“從電子商務相關的產業園的調研初步統計數據來看,佛山有4個,深圳市有4個,東莞有2個,而江門高新區與阿里巴巴共建的江門產業帶項目尚處于啟動建設階段。”其三則是人才坎,“江門缺乏跨境電商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有些企業有意涉及此,但對國際貿易規則不熟悉、存在語言障礙等問題,讓其望而卻步。”李衛忠也告訴記者,其在調研本土的電商企業過程中聽到不少企業反映,現在大多依靠單打獨斗,希望政府能夠加強規劃,能以集體聯盟的形式,降低企業的成本,并出臺具體的、能夠真正落實的政策措施。
最新進展
全國首個跨境電商領域“單一窗口”江門率先建成
江門在跨境電商監管方面已開始著手先行先試。近日,記者從江門海關獲悉,江門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單一窗口”服務平臺已于今年2月10日正式上線。平臺運行首月,江門跨境快件分揀清關中心共監管進口快件153849件,貨值3941萬元;出口快件874663件,貨值12369萬元。其中,在跨境電商出口方面,江門本地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出口占據半壁江山,主要包括了禮品及工藝品、手機及電源配件、電腦配件、玩具、服裝等。
據介紹,江門跨境快件分揀清關中心正式啟用并成功實現關檢“聯合查驗、一次放行”的“一站式作業”,江門率先建成全國首個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領域“單一窗口”。以往海關、檢驗檢疫部門的串聯作業模式改革為并聯作業模式,在申報環節,企業只需向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進行一次性申報;而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對進出境物品的查驗實行“一機雙屏”和“一機雙控”,對同一進出境物品都需要查驗、檢驗的,實施現場聯合查驗,形成了“前臺共同查驗,后臺分別處置”的監管格局,有效減少快件壓倉率和現場理貨人力,為企業節約大量的人力和倉租成本。
“該平臺能夠實現與物流企業信息系統的對接,對監管全過程實行信息化管理,提高海關監管的有效性,在明確法律責任和遵循物流運行規律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簡化通關手續,為企業節約近30%的申報時間,打造跨境電商發展的快速通道。”江門海關駐外海辦事處行郵物品監管科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另據介紹,目前江門跨境快件分揀清關中心的監管線已由原來的2條增加到4條,平均每日清關進口快件的能力也由1萬件增加到2.5萬件,將更加有力地助推江門市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下一步江門海關還將加強與香港/澳門監管部門的聯系,探索研究引入香港/澳門機場航空快件的可能性,提升江門跨境快件分揀清關中心的運營能力。同時還將加快推動江門市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建設,加緊探索在現有政策和江門市現有條件下開展跨境電子商務的政策研究,打造跨境電商海關監管的“江門模式”。
南方日報記者 潘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