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安4月10日電 (記者 冽瑋)中國西部地區金融服務發展呈現不均衡,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內地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在西部地區設置了16379家分支機構,呈逐年下降趨勢;股份制商業銀行在西部地區設置分支機構數則逐年上升,已達1142家。而外資銀行西部地區只有76家。
這是10日在西北大學舉辦的《2014-中國西部法治發展報告-西部地區金融服務與監管法治狀況調研》發布會上披露的信息。
西北大學法學院院長劉丹冰表示,該調研報告是在加快推進“一帶一路”背景下,考慮到西部地區金融發展與金融法治建設而啟動的。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在西部地區轉型發展及深化改革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是從金融法治發展與完善角度,分析研究西部金融市場的現狀與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法律對策。
此次調查涉及了西部金融市場的主要法律問題,在占有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從商業銀行、直接融資、新型金融機構、政策性金融與監管等角度進行了調研。西部地區金融的進步值得贊賞,但與東部地區相比所存在的差距亦不容忽視。因此,應該運用法律手段,提升西部金融服務的數量與質量,滿足西部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推進西部發展。
報告顯示,西部地區金融機構在發展中,面臨著同質化、內控不足、風險暴露、創新乏力、退出不暢等困境,其根本成因在于強制性制度供給與初始條件、發展環境的不匹配。西部地區應該走內生性發展道路、加強法律規制、健全金融監管、完善配套制度、推動金融創新。
西部社會融資規模及直接融資規模遠遠低于東部地區,應從西部發展權進一步確認及落實角度,處理好從審核制向注冊制過渡中,對西部地區上市公司的寬松監管問題,并在《證券法》修改中,改革中央高度集權證券監管體制,建立、健全證券市場分層法律制度。
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發展,呈現明顯的由東向西、由局部到全國的區域特點,先銀行后證券投資、保險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行業特點,先外幣后人民幣的業務特點。
截至2013年12月底,外資銀行在中國共設立機構913家,其中東部地區有752家,西部76家。全國外資銀行資產總額達1,127,151.89億元,西部地區只有808.7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