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埃及亞歷山大船廠改造項目竣工(第一現場)

亞歷山大船廠南碼頭船塢上高聳的中國制造龍門吊。
本報記者 劉水明攝
5月30日,被譽為“地中海新娘”和“埃及夏都”的亞歷山大城陽光明媚,海風習習。位于市區西北部的亞歷山大船廠南碼頭彩旗飄揚,充滿喜慶氣氛,該廠升級改造項目竣工儀式正在這里舉行。
上午7時30分,埃及總統塞西乘船來到南碼頭,參加亞歷山大船廠升級改造項目竣工儀式并揭幕。蒞臨儀式的還有埃及總理馬赫萊卜、國防和軍工部長蘇卜希、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哈賈茲及多位政府部長、省長和數百名各界代表等,如此高規格足見埃方對該項目的高度重視。中國駐埃及大使館公使銜參贊齊前進、駐亞歷山大總領事徐南山也應邀出席。
亞歷山大是埃及最大的商港,它曾是古代歐洲與東方貿易的中心和文化交流的樞紐,如今擔負著全國進出口貨運量的75%;又是埃及重要的工業基地,主要工業有鋼鐵、造船、煉油、紡織、化肥、水泥、造紙等。亞歷山大船廠是埃及的“龍頭企業”之一,該廠升級改造項目由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船集團)所屬中國船舶工業貿易公司總承包,它的竣工,是中埃務實合作取得的又一碩果。
亞歷山大船廠始建于1827年,占地面積達40公頃,1962年成立造船公司,2007年企業產權移歸埃及國防部,員工大約有2200人。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曾對該廠進行擴建。亞歷山大船廠先后為埃及和外國制造過42艘大小不等的船只和一些鉆井平臺。
此次升級改造工程于2011年1月開始實施,中船集團所屬中船第九研究設計院工程有限公司和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承擔了項目設計和施工,合同總金額近2億美元。施工過程中,中船集團以打造“中埃友好標志工程”為目標,調遣精兵強將,發揮自身優勢,數百名中國工人不辭辛勞,加班加點,與埃方團隊精誠合作,使得項目施工保質保量地順利進行。
改造后的亞歷山大船廠年生產能力達到23萬載重噸,最大可建造5.7萬噸、維修8萬噸級的船只,成為非洲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的船舶企業。埃及中東社評價稱,該項目的完工使埃及對相關船舶的建造與維修“具備了緊跟國際步伐的能力”。改造后的亞歷山大船廠將極大促進埃及經濟社會發展,造福埃及當地百姓,同時也樹立了中國企業在海外的良好形象。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亞歷山大船廠升級改造全面采用中國造船工藝標準,有力推動了中國技術標準在海外的推廣應用。同時,該項目全面采用中國國產設備和原材料,帶動了中國300噸龍門吊、立式車床、空壓機、等離子切割機等千余臺(套)國產設備的出口。
埃及海軍工業局長伊卜拉欣·賈比爾·杜索基在致辭時,感謝中船集團為埃及發展造船工業所做出的重要貢獻,盛贊埃中友好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中船集團副總經理吳永杰表示:“嶄新的亞歷山大船廠必將載入中埃兩國友好合作的史冊!”
竣工儀式結束后,塞西表示,不管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埃及都在為建設美好未來和讓人民過上體面的生活而努力。塞西說,埃及的國有企業面臨一些困難,這些困難如果按照過去的路徑無法解決。因此,他要求像“雕刻巖石”一樣進行改革,使這些企業恢復活力。據悉,這是塞西首次就埃及國企改革發表講話。
埃及總統府發言人阿拉·優素福表示,亞歷山大船廠致力于提升產能,以適應國際造船標準,升級改造后的船廠有利于吸引船舶制造與生產領域的投資,幫助埃及振興民族經濟。
中船貿易公司駐埃及代表占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埃方十分看重亞歷山大船廠升級改造項目,政府及軍方高層領導曾多次前來工地視察工程進展情況,他們對工程質量和施工速度都非常滿意,對中國公司表示欽佩。亞歷山大船廠改造項目結束后,中船集團正就其他幾個后續項目與埃方協商,中船集團希望能夠繼續在相關項目上與埃方進行友好合作,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
(本報開羅5月3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