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銀行有關人士透露,從6月末到7月份,自總行層面布置各分行和總行營業部對資金進入股市情況摸底,從理財資金對接結構化產品、定向增發產品到股權質押融資等等,全面排查、上報。其中,對股權質押授信情況進行風險排查是重點,表內、表外授信,流通股和限售流通股等等都要查,質押率、警戒線、補倉線、追加擔保措施都要上報得很細。該人士稱,目前銀行資金應該還是安全的,在存量貸款排查后,估計會對前期質押率過高的要求補繳保證金,補設或提高警戒線、補倉線。
據悉,多家銀行都推出上述舉措。銀行人士表示,目前都是數據摸底,相關業務并未被叫停。
全面摸底
某股份制銀行的支行行長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從總行層面的確開始對資金進入股市的情況開始摸底。從理財資金對接結構化產品、定向增發產品到股權質押融資等等,全面排查、上報。
“主要還是要掌握準確數據。對進入股市的存量項目提高警戒線和平倉線,新增項目獲批難度加大。”該人士介紹,假如這時上報一個為券商資管配資的項目,貸審會的人會說等等吧。雖然沒有直接拒絕,但等待可能將是漫長的。
“從去年11月份開始,銀行簡直是閉著眼睛給劣后級客戶配資入股市的,1:1、1:2最高1:3的配資都有。現在完全不一樣了,根本別想做這樣的業務。”他說。
該人士介紹,去年以來,銀行理財資金不少是給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信托公司等的結構化產品做“優先級”的。“簡單地說就是配資。例如結構化產品中的劣后方拿出1000萬元資金炒股,銀行有可能以優先級的方式借2000萬元。”該人士介紹。
今年6月底前后A股行情出現大波動,各家銀行開始排查可能流入股市的資金。
某大中型商業銀行6月底的數據顯示,該行股票二級市場相關業務余額為1518億元,根據管理要求每日進行凈值監控。截至7月3日收盤,觸及預警線的產品有508只,涉及該行優先級資金為312.535億元;觸及止損線的有541只,涉及該行優先級資金為232.553億。目前的風險項目涉及優先總金額占該行配資余額比重為35.6%。
銀行界人士分析,由于市場出現反彈,各個產品對單一股票持倉比例有嚴格限制,止損線也設得比較高,所以銀行資金應該還是安全的。即便出現一些平倉,銀行的資金也受傷不重。
銀行對股權質押融資也開始謹慎。很多銀行的總行層面已經下發排查表格給各個分行,要求重點上報質押了什么股票、質押多少、批復的質押率、初始的質押率、警戒線和是否達到警戒線、補倉線和是否達到補倉線、達到警戒線會采取的措施、達到補倉線是否追加擔保等細節都要一一上報。
“目前都是摸底,并沒有叫停。”某大型國有銀行相關人士稱。
并未叫停
配資業務目前主要分為對接傘形信托的配資業務和對接單一的結構化信托配資業務兩大類。目前對于傘形信托的配資需求,銀行方面確實比較謹慎,很多銀行都已經不再新增對傘形信托的配資業務。對結構化信托的配資也沒有“一刀切”地停止。對上述業務,監管層也主要是收集數據摸底,并未叫停。
但無論是銀行還是信托公司,現在都已經放緩進入股市的腳步。
上海某大型信托公司的信托經理透露,目前他所在公司的信托產品發行幾乎陷于停滯:兩年期以上的房地產信托從去年年底開始就乏人問津。好不容易股票市場火了,定增產品、結構化信托產品好賣了,才讓信托公司的業務又活躍起來,但6月份以來市場的大幅調整又把剛打開的這扇門關上了。
“主要是客戶需求在減弱。比如現在假如有客戶有1000萬元資金需要配資炒股,我可以想辦法幫他發產品。但客戶已經沒有這樣的配資需求了。這樣的行情下,上市公司也沒有搞定向增發的動力。”該信托經理說,“市場好的時候,一切消息都是利好。投資者要買和股市相關的產品,上市公司要搞定增;市場不好的時候,一切都反過來。”
7月22日,野村證券在一份《傘形信托去杠桿已經開始》的報告中表示,銀行理財資金借道傘形信托入市的規模已經下降。野村證券認為,傘形信托已經開始去杠桿,包括銀行理財資金入市和信托產品入市增速也會放緩。
用益信托工作室最新一期報告認為,從7月20日至7月26日,該周除權益投資、其他投資、貸款及其他投資類信托產品規模占比有一定幅度的變化外,證券投資類規模依舊占比較小,表明在近期股市調整下,證券投資類信托產品發行放緩。
據用益信托工作室不完全統計,該周信托公司成立6只陽光私募產品,成立數量較上周減少8只,成立數量繼續保持在低位。大盤在該周雖然呈震蕩回升的趨勢,但前期A股的大波動仍讓投資者心有余悸,市場信心仍然有待恢復,私募產品的發行受到影響,導致該周陽光私募產品成立數量創今年以來的新低。
賺錢效應
某股份制銀行的支行長介紹,銀行為炒股配資的年化利率今年有一段時間甚至上升到8.8%左右,券商融資的利率也在8.3%左右。在市場利率不斷下行,后市仍有降息預期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如此穩定的高收益還是各家銀行難以拒絕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只要股市的賺錢效應重新出現,無疑仍將吸引銀行的理財資金。
目前的問題是,股市的賺錢效應暫時無法吸引更多的資金。
7月8日出臺的《關于上市公司大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增持本公司股票相關事項的通知》提出,鼓勵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持股5%以上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通過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增持上市公司股份方式穩定股價。此舉被市場解讀為穩定資本市場的重要舉措。
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認為,有關部門支持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意見,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允許股票質押貸款展期,以及支持銀行與理財和信托客戶協商調整風險控制條件。這些措施將促進市場走向平穩,有效控制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該規定出臺后不久,中國銀行就宣布,由中銀國際證券為符合監管要求的委托人設立定向資產管理計劃,開立專用證券賬戶,在二級市場代委托人增持指定股票。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為該定向資產管理計劃提供托管服務,并開設特別服務通道,在半個工作日內迅速高效地完成首批上市公司股東增持本公司股票的資管合同的簽訂以及托管賬戶的開立。這是銀行業內首單產業資本增持類定向資管計劃。
南方某城商行在其“上市公司業務”產品宣傳中稱,“我們尋找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董監高。提供最高2倍杠桿配資;價格可議、期限靈活;我們承諾,T+1審批,T+3出款……”另一家城商行的廣告也是,“為大股東、董監高增持本公司股票,提供最高1:2優先資金,價格不高于8%……”
但有城商行相關人士坦言,近期來詢問上市公司配資業務的客戶確實有不少,可是至今其所在的銀行還沒有實際開辦業務。“最主要的原因是,產業資本并沒有太大的沖動尋求杠桿資金。企業家還是比較保守和謹慎的。”該人士稱,商業銀行表面上“熱衷”為上市公司董高監提供配資,主要還是為了能夠爭取到上市公司董高監這樣的高凈值客戶。
“上市公司的董高監一般都是私人銀行客戶。銀行爭取到這部分客戶,可以帶來客觀的存款業務、理財業務等的收益。真要是增持他們自己公司的股份,銀行的限制還是很多的。”該城商行相關人士私下對記者坦言。
他表示,銀行對上市公司的要求通常包括不能是ST公司、公司盈利情況良好、負債不能過高、不能有負面報道等等。而且也并不是所有打出“為董高監增持配資”廣告的銀行都有開展實際業務的能力。因為要開展上述業務銀行內部要做很多準備,包括對證券市場足夠了解的專業人才,有效的風險隔離措施等。
“股市有賺錢效應了,即使限制銀行資金進入股市,銀行自己也會想辦法繞道進去。股市沒有賺錢效應了,你鼓勵銀行資金進,銀行也不會進。資金是最聰明的,金錢永不眠。”上述銀行界人士說。
銀行摸底資金入市 整體風險可控
2015年07月30日 07:57:08來源:中國證券報
機構認為
國內券商抗沖擊能力較強
穆迪7月28日發布報告稱,近期股市大波動對中國券商的兩融業務帶來考驗。穆迪的評估顯示,由于今年早些時候兩融業務規模攀升時市場參與者設置充足的保證金緩沖,國內券商對6月12日至7月8日期間的調整顯示出較強的抗沖擊能力。
抗沖擊能力較強
盡管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國內券商的兩融業務規模已經相當龐大。截至6月18日,兩融余額達到2.3萬億元的峰值,相當于A股流通市值4.3%。之后因市場大幅調整,兩融余額降至7月15日的1.4萬億元,相當于A股流通市值的3.5%。
盡管兩融業務帶來的利息收入增強券商的盈利能力,但此項業務的快速增長也給券商帶來較大的市場與信用風險敞口。
到目前為止,證券行業對市場的劇烈波動顯示出較強的抗沖擊能力,這證明監管措施以及券商內部風控的有效性。今年早些時候,面對兩融業務規模的快速增長,主要監管機構加強對該項業務的監管,而券商也強化自身的風險管理措施,這主要體現在較為謹慎的擔保物折算率及維持擔保比例要求上。
在近期市場遭遇調整時,國內券商也因此獲得充足的緩沖。在穆迪看來,上述措施是券商在主要股指急挫時仍能繼續有序運作,而且并未出現個別券商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穆迪預計當前環境將促使維護金融市場信心上升到優先地位,因此將相應強化對證券公司的支持。
此外,監管機構已加強對券商資本管理的監管,并放寬券商發行中長期債券的相關規定。2015年上半年,國內券商的股權融資金額達到1,980億元。穆迪認為上述舉措增強國內券商的流動性和資本實力,并使其能夠應對當前的挑戰。
華泰證券分析顯示,在兩融的資金來源中,40%-45%的比例是來自于銀行的理財資金,規模約為8000億元,券商使用的自有資金規模約5000億元,券商通過發行短融、公司債等融資約7000億元,兩融配資應該是整體配資中杠桿相對比較低的部分,體量巨大但風險相對較小。
兩融業務規則謹慎
穆迪認為,迄今為止國內券商成功應對股價的大幅下挫,且幾乎沒有券商陷入困境的個案。穆迪將國內券商較強的抗沖擊能力歸因于一系列監管防護及風險管理措施。
首先,與其他融資渠道如傘形信托和場外配資相比,券商融資合同條款相關規定更為嚴格。因此保證金融資遭濫用的風險得以降低。
另外,證券交易所劃定的符合兩融條件的股票大多為主板股票。而此類股票的估值相對更為合理,且成交量較高。由于證券公司僅向傘形信托和場外配資提供經紀服務,因此券商并不承擔此類產品的市場與信用風險。
其次,監管機構實施嚴格的擔保物折算率及維持擔保比例要求。據穆迪測算,上述措施所提供的緩沖可承受股價較融資款發放時超過40%以上幅度的下跌。
穆迪評估上述防護措施迄今為止在股市調整時為券商提供有效保護。6月12日至7月8日期間,由于保證金緩沖充足,且部分融資客追加保證金,迄今并沒有國內券商因兩融業務報告重大損失。
根據證金公司統計,6月18日至7月15日,國內券商兩融余額減少人民幣8,470億元,但報告的損失有限。截至7月15日,兩融業務擔保物的市值達4.2萬億元,相當于1.4萬億元融資款余額的296%。
銀行股投資價值凸顯
7月28日,交通銀行公告稱,基于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和投資價值的認可,公司部分董事、監事和高管增持67.1萬股H股。此前,南京銀行高管3600萬元增持近200萬股,匯金按照3.5元/股增持光大銀行H股606萬股;招商局以18.37元/股購買4675萬股招商銀行A股,將繼續增加持股比例。
盡管經濟處于下行周期,銀行經營也處在轉型過程中,但是貨幣政策持續寬松、金融業改革和行業面變化、經濟結構調整,這些因素都有助于銀行股估值進一步抬升。近期銀行股東和高管增持不斷,同時也在主動釋放利好。監管層正在醞釀實行分類持牌制度,銀行或將實現跨界經營,再加上銀行股的估值優勢,分析人士認為,銀行股的投資價值逐步顯現。
混業經營路徑顯現
中信建投證券7月28日的研究報告認為,《商業銀行法》的修訂有望從立法層面解決商業銀行綜合經營問題。允許商業銀行跨界經營將拉開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序幕。另外,有望實行分類持牌制度。推動分類持牌管理,對銀行業按照資產經營類別等因素分類發放牌照。
銀行業跨界經營主要表現為獲得A股券商牌照。大銀行會優先獲得,因為風控完善,有H股券商牌照。可能的路徑是,新設或者由H股券商收購一個A股券商。股份行會先發展大資管業務,待條件成熟后再獲得券商牌照。
中信建投認為,混業后對銀行短期影響小,但中長期收入結構有望明顯改善。因為,首先經紀業務收入、手續費和傭金收入、交易性收入在國外銀行中,占營業收入的比重近似為20%、20%和20%。但目前國內銀行經紀業務收入占比較小,交易性業務和手續費傭金凈收入占比23%,未來經紀業務收入和交易性收入占比有望提高,這三塊業務收入占比或將提高到40%左右。
其次,目前國內銀行的非銀行子公司資產和凈利潤占比更小。例如,招行非銀子公司資產占招行總資產的比重為2.6%,凈利潤占比只有4%。短期內,非銀子公司成立對銀行業績貢獻不大。
中信證券認為,上市銀行步入中報期,業績增速穩定顯示其應對壓力測試能力強,下階段板塊催化劑來自于金融改革落地,預計金改確定性強,將對銀行商業模式帶來巨大影響,關注綜合金融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
下半年或有系統性機會
中信建投認為,社會平均融資成本率下降是本輪牛市啟動的主要動力。之前,政策主要借助降低無風險利率來減低社會平均融資成本率。但是無風險利率繼續下行空間在縮窄,下半年政策主要的目標是降低長端利率,降低貸款的風險溢價。下半年,貸款風險溢價下降主要依靠二季度以來政策效果逐步落實,以及其他有效措施的落地實施。貸款風險溢價已經從5月的4%降到6月的3.53%。
從2014年年初到2015年一季度,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從5921億元提高到9825億元,增加3904億元。不良率從1%提高到1.4%;貸款風險準備從1.67萬億元提高到2.1萬億元,增加0.4萬億元。銀行體系自身承擔的信用風險在累積,降低風險溢價通過各種手段推進改革來實現。
推進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降息而且要求信貸資金流向實體經濟;防治通縮;打通資金轉換通道;75%存貸比取消監管;資金層面的變化;銀行業深化改革方案落地;債務置換處置規模增加;定向降準,PSL、MLF、SLO這些貨幣政策補充工具,可以附加一些信貸條件,降低負債端的成本率,從而降低風險溢價,降低貸款利率,降低社會平均融資成本率。下半年這類措施的效果將逐步顯現,從而下半年銀行貸款的風險溢價降低成為大概率事件。隨著貸款風險溢價下降,銀行股的估值抬升的理由將更加充分。
中信建投認為,其看好下半年銀行股,主要是三個理由:信貸資金低成本流向實體經濟、降息周期的結束、風險溢價降低。這些原因成立將帶來銀行板塊系統性機會。另外,下半年銀行獲得A股券商牌照,或者高估業務的進一步分拆,將帶來銀行股階段性行情。
長江證券認為,長期來看,資產證券化和混業是維持行業成長性、支撐行業估值的兩大重要因素。中期來看,利率市場化完成后行業內部加速分化,競爭格局穩定式后優質銀行應該有一個更高的估值中樞。短期催化劑或來自國企改革細則落地,員工持股不斷有銀行跟進,中報業績超期等。(記者 高改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