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昨天,發改委聯合多部委下發《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價格杠桿的作用,全面放開社會資本全額投資新建停車設施收費,大力推廣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
找不到車位、違停被罰的經歷幾乎每個車主都有,隨著汽車保有量的不斷攀升,車位不足的問題近年來越發凸顯。以北京為例,截止2014年10月底,車位缺口已達250萬個,停車場建設急需加快。與今年出臺的多個涉及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指導文件一樣,《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同樣提出,要大力推廣PPP,也就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加快停車場建設。并將吸引社會資本、推進停車產業化定義為解決城市停車難問題的重要途徑。對次,國內PPP專家、大岳咨詢總經理金永祥表示,停車場建設采用PPP模式,此前已經有所嘗試:
金永祥:我們以前也做過,但沒有做成的。困難主要是停車場建設投資很大,但停車費現在有限,成本回收很難。所以都要政府支持,或者是給地,或者是給補貼才能做。另外停車場和路面停車它是有競爭關系的,如果路面停車很便宜,那建筑物里的停車就受影響,成本回收就更難。
而對于以往已經顯現出的難題,此次下發的意見明確,對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建設停車設施,要統籌考慮財政投入、社會承受能力等因素,遵循市場規律和合理盈利原則,由投資者按照雙方協議確定收費標準。新建或改擴建公共停車場建成營業后,將減少并逐步取消周邊路內停車泊位,加強違法停車治理,保障公共停車場有效需求,提高收益水平。金永祥表示,通過價格杠桿的確可以調動社會資本的積極性,但推動停車場建設,還需要有打破利益格局的決心。
金永祥:現在路面停車,利益已經在一些人手里了。這就需要打破利益格局,地方政府必須下決心才可以。
那么,除了剛才提到的舉措,《意見》還對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停車場建設提出了那些政策措施?各地對于PPP模式建設停車場又有怎樣的態度呢?
《意見》明確,要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城市停車設施,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企事業單位、居民小區及個人利用自有土地、地上地下空間建設停車場,允許對外開放并取得相應收益。根據《意見》,今后停車設施建設運營主體和投資規模的準入標準將放寬,企業和個人均可申請投資建設公共停車場,原則上不對泊位數量做下限要求,相應的審批程序也將簡化,并最大程度地減免停車設施建設運營過程中涉及的行政事業性收費。
據了解,目前北京、杭州、武漢等多地都已開始嘗試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機動車停車設施建設。 以北京為例,北京每年小汽車增長15萬輛,而每年停車位增長量不到10萬個,“停車難”的問題日益凸顯。去年底,北京公布《關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機動車停車設施建設的意見》,鼓勵社會多元化參與停車場建設。按照意見,公益性停車設施按照“政府出地、市場出資”的公私合作模式(PPP)。參考一般基礎設施項目,特許經營期不超過30年,內部收益率一般不超過8%。當測算收益水平低于約定收益,將由區、縣政府給予支持,市政府重點支持中心城區的三甲醫院、行政功能聚集區、世界文化遺產等區域公益性停車設施建設,資金補助比例不超過項目總投資30%。按相關規劃,北京將在2017年緩解停車難停車亂,2030年實現停車有位。
但中規院交通所所長趙杰表示,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的非居住區停車場收費標準是按距市區遠近劃分成三個等級,由政府統一定價,以目前的標準來看,社會資本很難從中獲利。但他也表示,從長期來看,北京的停車需求與日俱增,利潤前景也十分巨大,在擺脫了政府統一定價之后,社會資本應該會慢慢進入一個投入與回報之間的良性循環。(記者劉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