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波8月28日電 (記者 童靜宜 徐小勇 林波)2013年12月20日,全球首條石墨烯規模規?;a線在寧波慈溪落成投產;2014年7月30日,年產250噸電子極低氧超高純鈦項目在寧波余姚正式投產,產出的中國第一爐超高純鈦不僅填補了我國相關產業和技術的空白,也打破了發達國家對這一項目的壟斷……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近年來,寧波在城市規模、經濟總量、基礎設施、服務功能等方面都邁上了新臺階,但“成長的煩惱”逐漸多了起來。在資源、環境、勞動力成本等制約因素加大的背景下,依靠資源等要素驅動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不靈了。
回顧往昔,從無到有,從打破國際壟斷到自主研發,寧波且行且努力;展望未來,破解成長中的煩惱,寧波借力新材料產業與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正在努力趟出一條“中國制造2025”的“寧波路徑”。
浙江省委常委、寧波市委書記劉奇在專題調研新材料產業時強調,新材料是21世紀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石和先導,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培育發展新材料使之成為寧波重要的支柱產業,加快建設新材料科技城使之成為寧波響當當的金名片。
站位創新“風口”
筑實新材料產業布局先發優勢
拆開智能手機,一張張厚度不到1毫米的反射膜、增亮膜等光學膜攤在了記者面前,寧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徐贊介紹,當前,電腦、電視、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屏幕中都要使用這些光學薄膜,而這些也是該公司的核心產品。
但是,2008年前,光學薄膜卻是中國企業從未涉足的尖端領域,國內電子產品生產廠商的需求全部依賴進口。
2008年,新加坡國立大學畢業的博士張彥放棄在世界500強企業通用電氣的優厚待遇,只身來到寧波創業,創立了激智科技。
當時日韓四家企業占據著全球80%以上的光學功能薄膜市場份額,躋身這種高壟斷市場實屬不易,掌握這一技術的過程也充滿著艱辛。沒錢購買昂貴的生產線怎么辦?那就自行設計,委托國內廠家制造。國內制造生產線良品率僅60%怎么辦?那就多次反復推敲設計,提高良品率。
2009年3月,由張彥設計的國內首條成熟的光學薄膜生產線投入試產,一舉打破了國外對光學擴散膜的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
目前,激智科技的客戶包括國內的長虹、海信、海爾、TCL、創維以及國外的三星等大公司。產品也由單一的擴散膜擴展到反射膜、增光膜、保護膜等其他功能性薄膜。2014年,該公司產值接近5億元,成為全球光學擴散膜行業的前三強和國內光電膜行業的“領頭羊”。
創業創新的故事并不僅僅發生在激智科技,在寧波北侖保稅區,浙江金瑞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達晰正在廠房里忙碌著。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制造產業基地,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半導體“消費大國”,雖有龐大的消費市場,但令田達晰遺憾的是我國半導體硅材料行業還遠遠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據他解釋:硅材料是支撐半導體技術最重要、應用最廣泛的基礎功能材料,在當今全球超過3000億美元的半導體市場中,99%以上的集成電路都是用高純優質的硅拋光片和外延片制作的,而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競爭,日本、德國和美國的四大硅片公司幾乎壟斷了全球90%以上的銷量。
此時,站位創新“風口”,自主研發成了金瑞泓公司最好的選擇。
以承擔“十一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為契機,聯合浙江大學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及院士工作站為科研平臺,研究開發8英寸硅片加工、外延片制備、硅片分析檢測等8英寸硅片產業化全套生產技術,全面提升國產8英寸硅拋光片、外延片的供應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8英寸硅片生產企業,進一步鞏固了金瑞泓在國內硅材料行業的龍頭地位。
據悉,目前金瑞泓每月可生產4萬片8英寸硅片,預計年底產量可增加至10萬片每月。田達晰強調:“現在國際上硅片的先進生產技術我們都已經掌握,包括最先進的12英寸硅單晶生長技術?!?/p>
作為全國首批新材料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以及全國新材料產業“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基地的寧波,站位創新“風口”,積極筑實新材料產業布局先發優勢。
2009年8月,寧波市政府發布了《寧波市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發展規劃(2009-2020年)》,把新材料打造成寧波的支柱產業。2013年8月,寧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設正式啟動。
據寧波國家高新區(新材料科技城)管委會副主任楊正平介紹,科技城將鏈接全球新材料高端創新資源,推進人才、科技、資金、信息等要素高效對接,努力成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新材料創新中心。
展開寧波發展藍圖,至2020年,寧波預計全市新材料產業產值2020年達到3500億元,2030年達到8000億元。
助推工業“智造”升級
搶抓中國制造2025戰略機遇
在美國“再工業化”、歐盟“新工業革命”、日本“重振戰略制造業”以及德國“工業4.0”等戰略提出的大背景下,制造業再次回歸到國際視野中,并成為關注的焦點。
制造業二次發展最核心的,一個是材料,而另一個則是裝備。
智能制造裝備是在融合現代傳感技術、網絡技術、自動化技術、擬人化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智能化的感知、人機交互、決策和執行技術,實現設計過程、制造過程智能化的裝備。
作為21世紀制造業的核心——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已然引起來全球各國和國內眾多城市的戰略重視。智能制造裝備能有效提升制造行業研發和生產制造水平,已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重振制造業,復蘇經濟的重要途徑。
2015年3月25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10大領域,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實現制造業升級。
在布局新材料產業先發優勢的基礎上,寧波的智能裝備產業也呼之欲出。
東方大港,萬商云集。大吞大吐的地利,重商親商的人和,改革開放的天時,寧波臨港重裝備產業其來有自、底蘊深厚。
至2007年,寧波形成了船舶修造、注塑機、氣動件、緊固件、模具、鑄造、軸承、汽車及零部件等八大優勢產業,40多種裝備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第一,躋身中國裝備制造業重鎮。
20年前,日本三協公司占據了國際上近90%八音琴機芯的市場。1991年,廣交會歸來,韻升集團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就攻克了八音琴制造的關鍵技術及工藝,韻升的八音琴自此一鳴驚人。
10年前,作為計算機的核心部件——KPM產品的核心技術掌握在日本、美國和德國企業手中,韻升集團一口氣投入了上億元研發“高性能燒結釹鐵硼永磁體”技術。2006年,“韻升”終于掌握了該領域的尖端技術,成功推出KPM產品,成為國內首家擁有此項自主研發技術的企業,兩年即收回全部投資。
現如今,韻升還致力于伺服電機及自動控制周邊設備的研發與生產,依靠自身力量,自主研發成功伺服電機及其控制系統,打破了國外壟斷,解決了進口替代問題。
作為浙江智能制造裝備的龍頭企業,多年來,專攻“中國短板”成了韻升給外界的最大印象。
寧波韻升總經理竺曉東表示,為迎接后工業時代的挑戰,韻升又提出了以智能技術為特征的機電一體化的產業目標,目前正步入工業機器人、混合動力汽車核心部件等新產業領域。
在寧波,瞄準智能制造裝備的企業還有浙江柏同機器人公司。該公司原是一家從事水刺無紡布的傳統型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深感智能制造裝備市場潛力,決定向工業機器人領域發起挑戰。目前已面向市場推出了10kg級到165kg級等多個數量級的工業關節機器人和機器手,其自主研發的六關節機器人伺服控制系統及高性能高精度伺服電機填補國內空白。
此外,慈星集團攻克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智能控制、高品質復雜花型編制和針織物模擬自動識別等關鍵技術,生產的全自動電腦針織橫機,居世界領先水平,成為全球電腦橫機前三強。
當前,寧波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正經歷著蛻變,并逐漸成長,已初步形成了一批高檔數控機床、電腦針織橫機、工業機器人和智能儀器儀表等拳頭產品,在全國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定的優勢。
經過多年的發展,寧波在北侖、余姚、慈溪等地已初步形成一批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聚區。
破解成長中的煩惱
贏得新一輪區域競爭中主動權
作為曾經的排頭兵,寧波有著與生俱來的港口優勢。寧波是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中國華東地區的工商業城市,也是浙江省經濟中心之一。寧波開埠以來,工商業一直是寧波的一大名片。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寧波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顯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潛力,成為國內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當前寧波正處于城市轉型、經濟轉型的重要關口,過去引以為豪的開放優勢、民營經濟優勢、計劃單列體制優勢正在弱化,面臨的空間環境、資源要素、用工成本制約日趨突出,繼續依靠傳統方式保持快速發展的路子已經越走越窄,越來越難以為繼。
要破解這些“成長中的煩惱”,寧波的答案就是培育新的城市競爭優勢。
制造業作為國家發展的支柱產業,正在全球迎來二次發展的階段。據業內人士分析,德國的制造業享譽全球,而中國的制造業與之相比,主要是裝備不同,而裝備差距主要體現在材料上?!巴瑯拥囊环N裝備,我們的使用壽命是兩年,別人的使用壽命是10年甚至更久。為什么?材料不同?!?/p>
早在20年前,沒有人能想到互聯網會改變整個世界,站位創新“風口”一切皆有可能。在寧波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處處長華弼天看來,一個材料可以改變創造一個產業,然后甚至改變整個經濟發展,寧波發展新材料產業是有非常大的空間的。
2013年8月28日,寧波新材料科技城正式建設啟動。而在寧波新材料科技城開發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擴大)會議上,寧波市市長盧子躍強調,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努力把新材料科技城打造成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科技創新特區,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每一個城市的發展實際上和這個城市的資源稟賦、發展階段的匹配度有關系。華弼天認為,“城市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p>
在寧波,就有良好的新材料和制造業基礎。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兵科院寧波分院這兩家國家級科研機構為寧波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高校為寧波材料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后備人才,寧波大學、諾丁漢大學、寧波工程學院等一批本地高校設立了與材料相關的專業。
此外,連接創新鏈上下游,寧波開展協同創新的產學研聯合創新平臺,目前有中國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寧波市新材料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三個聯盟。
研究新材料的院士工作室落戶寧波、國內大院名校也紛紛將技術轉移中心搬到了寧波。華弼天介紹,寧波新材料方面的總量和技術全國領先,擁有一批填補空白的企業和技術
根據寧波市統計局數據,2014年寧波市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08.9億元,同比增長7.6%。2014年寧波市規上工業總產值13789億元,其中新材料規上企業生產總值為904.8億。
寧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技術改造和進步處處長蔡克儉介紹,發展智能裝備產業被視為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和信息經濟壯大的關鍵突破口。“結合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寧波市將重點發展智能機械和工業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及關鍵零部件(系統)、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高端機械基礎部件等產業領域,同時開展工業互聯網示范應用?!?/p>
據了解,至2020年,寧波全市智能裝備產業規模將有望超過1000億元,形成年產8萬臺成套裝備、機器人整機的產能規模。
風從海上來,陽光正好,經歷過沉淀的海港新城——寧波,已鼓起風帆,華麗起航。屆時新材料產業與智能制造裝備將真正成為寧波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引擎”、城市形象的“金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