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10元“甩賣”學籍事件,讓財神爺爺APP成為近期熱議的一款理財產品。同時,也引發人們對大學生價值與基本道德的思考。筆者認為:大學生應該更側重于探索與發揮自身的價值,而非將眼光放在“小聰明”上,在蠅頭小利的迷惑下喪失現代人的基本道德素養。

當然,該事件也同樣讓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推廣手段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眾所周知,從最早的第三方支付到余額寶等各類寶的相繼出現,互聯網金融正在以它獨有的方式改變著整個金融行業。然而,在互聯網金融“熱”的趨勢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各大平臺,開始爭先推出各種形式的互聯網金融創新產品,搶占更多市場份額,導致互聯網金融行業“亂”象頻發。如此趨勢下,理財平臺模式的安全性,也成為眾多投資者優先考慮的問題。
在這場“金融熱潮”背后,我們需要進行一些冷思考:現代互聯網金融平臺,如何能持續“健康發展”?為何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線上理財產品能在短短幾年內站穩小額理財市場?線上理財在當下看來,已經算是老生常談,然而細究其發展始末,也不過幾年時間而已。期間中國眾多金融企業早已發現: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線上理財將成為一個大趨勢。然而,市場上的理財產品雖多,真正占據市場較大份額的產品少之又少。為何在中國這塊潛力巨大的理財市場面前,眾多企業卻折戟沉沙?例舉當下幾款熱門理財產品,仔細剖析,便不難得出答案。
最先嗅出互聯網理財潛力巨大的當屬阿里巴巴,依靠其支付寶大量活躍用戶及高額的收益,余額寶一經面世便獲取了大量用戶資源。最初,余額寶取得的巨大成功,讓整個理財行業為之一振,線上理財正式走入大眾眼簾。然而好景不長,余額寶在獲得巨大成功的同時,導致國家銀行大量儲蓄用戶流失。當時,國家對這種新型的理財方式始料未及,而行業人士也為余額寶極速擴張帶來的安全問題表示擔憂。
在國家政策的調控以及市場環境愈發成熟的情況下,余額寶開始收縮用戶收益,使其更趨于穩定,而用戶高度的理財熱情也隨之降溫。業內人士對此分析,理財從線下逐步轉向企業與用戶互動性強的線上是大勢所趨。但是,由于理財本身所具有的風險性,及大眾理財產品的前期準備,余額寶由火熱轉為穩定,屬于市場正常現象。如何才能讓大眾放心的把資金交給非政府理財機構,這不僅需要國家出臺有效的監督措施,還需要市場經受時間的打磨,以及自身進行完善。
為何互聯網理財比傳統線下理財更“健康”?
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發展需要依托海量客戶數據,當越來越多的用戶被吸引進來,只有滿足用戶的需求,才能使理財產品體系真正盤活。這也是為何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比傳統金融理財產品更具健康形態所在。第一,產品功能的細分與差異化,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互聯網金融通過運用大數據分析、篩選和加工,預測客戶的行為習慣,并且根據結果來推出和調整產品,以便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筆者認為之所以要依據大數據分析,是因為互聯網+金融模式能夠打破傳統金融行業的局限性,將那些傳統金融理財模式下遺漏的人群吸引進來,如大學生群體。為那些在傳統金融模式下,處于無固定收入或收入較少的群體,打造適合的產品,降低門檻,讓人人都可以理財。第二是打破傳統理財交易方式,結合現代移動設備實現交易無“阻礙”。互聯網時代下,移動通訊工具的普及無疑增加了人們生活的便捷。這也是時代進步的體現之一,當前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app的出現,將理財與手機等移動設備結合,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自己所需
互聯網理財相比傳統理財,為何更具優勢?
以客戶需求為基準,推出多樣化理財產品,促進多終端、移動化的發展,力求符合互聯網金融時代下的產品特性。以財神爺爺為例,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第一是互聯網公司的特性,關注用戶體驗,財神爺爺理財app的設計界面簡潔清晰,操作流程簡單,用戶可以通過APP客戶端購買金融產品、查詢收益、存入提取資金和進行投資交流。僅需30秒即可完成注冊,相對于傳統金融行業來說,選為客戶省去了柜臺辦理的麻煩,節省了時間,將理財最大便捷化。第二是超低門檻,一元起投讓投資不再是高不可攀,人人投資真正落地實現。傳統金融理財業務將好多人群“拒之門外”,互聯網依托數據分析針對客戶特性研發的產品,滿足不同群體理財需求。財神爺爺為大學生這類潛力巨大的金融理財小生們提供了平臺。第三是高額回報利率,隨時存取不影響。用戶對理財最為關心的是收益,財神爺爺支持存取自由,同時預期8.88的年化收益率讓投資用戶欣喜若狂。財神爺爺債券端對接的是名校貸的優質資產,因此能夠做到較高的年化收益率。進入2015年,雖然互聯網金融行業熱度未減,但是,從產品本身來看,無論是運作還是風險掌控能力都還尚未成熟處于發展階段。特別是現代新興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這些產品在推廣上市運營過程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以近日因學籍甩賣事件備受爭議的財神爺爺理財產品為例,該理財產品在面對大學生推廣時為擴大市場占有率,采取下載注冊送10元,邀請好友注冊就送1-8元的現金獎勵,你的好友邀請好友注冊你也能拿錢的層層獎勵。正是這不菲的現金收益的吸引,從而導致甩賣學籍事件發生。雖然該事件是因為用戶謀取私利鉆漏洞所導致。其實質是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在上市過程中,采取"暴力"推廣,為求用戶不惜采取大量“燒錢”行為。然而這類理財產品的注冊用戶量與活躍量能否同時提升,才是理財產品能否良性運作的關鍵。尋求海量客戶固然重要,但為用戶創造一個實實在在的好產品才是長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