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已至,冬未遠,當股票市場已經是哀鴻遍野之時,固定收益類基金似乎還能透進冬日里的一絲暖陽。
相關的統計表明,從6月15日到9月14日的三個月時間中,純債基金成為少有的取得正收益的基金品種。統計時間段中取得正收益的純債基金占比超過了八成,其中表現最好的兩只純債基金占比超過了6% 。然而,但凡是與股字沾邊的固收類產品則表現蕭條。
而其中的可轉債類基金則近況尷尬,記者了解到,由于可轉債的容量減少,可轉債基金目前遭遇到“無米下炊”的窘境。
小眾基金品種走到十字路口
來自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統計表明, 截至9月15日,可轉債基金的a類排名中,建信轉債增強a以 23.55%的收益率排在首位,而排在最末位的是民生加銀轉債優選債券, 其收益率約為-34%,首尾相差了約57%;而在b、c類的排名中,兩者同樣分居首位和末位。
但知情人士透露,實際上目前可轉債基金在投資中也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 一方面是新的可轉債Ipo沒有及時跟上,而另一方面是多只可轉債因觸發強制贖回條款而退市導致容量減少,可轉債基金在投資上可供選擇和回旋的余地很小。
有趣的是,如是背景下,中金公司在近日也發表了一份模棱兩可的研究報告力挺可轉債投資。報告中寫道,股市走平或向下概率略大,結構性機會進入關注期,轉債估值不便宜,這些決定了轉債中期配置價值仍一般,短期適量博弈短期交易性機會,但淺嘗輒止。估值水平尚可、流動性好且與當前熱點切合度較好的電氣、歌爾轉債值得關注。不建議追漲,如果股指有機會上沖到3300-3500點,仍優先考慮先予兌現。反過來,如果股市繼續下跌,屆時發行的一級市場品種值得積極關注。同時,靜候一級市場重啟。
而實際上,可轉債基金是游走在轉債與正股中的投資品種,某種意義上這種墻頭草的選擇是因股債的強弱力量變化而變。對此,某知名基金分析師此前曾公開表示,隨著短時間內大盤轉債的集中退出,轉債基金出現了降低債券倉位而提高股票倉位的情況,這無形中增加了轉債基金的波動風險,投資者需特別謹慎。而這番言論發表于今年4月中旬左右,當時大盤的點位在4000點以上,而后指數墜落的過程則無需多說,凈值表現差的可轉債基金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后來沒有再降過倉位了。
對于上月的行情,眾祿基金某基金分析師則分析,8月份,僅存的4只可轉債轉股溢價率明顯提升,整體下跌8.03%,遠小于正股-19.43%的調整幅度。可轉債基金8月跌幅縮小,但仍明顯高于其他類型的債基。其中配置可轉債比例較低的建信可轉債、富國可轉債、博時可轉債跌幅較小,而民生轉債、大成轉債等配置可轉債比例較高的品種跌幅居前。
同時,他提醒投資者,對于可轉債而言,目前僅剩4只可轉債,雖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但是在正股價格不斷下跌的情況下,其溢價率不斷上升,在股指未企穩之前,還具有一定的風險。
聚焦四只可轉債標的
緣何區區可憐的四只可轉債標的會彰顯尷尬呢?因為可轉債基金對可轉債的配置是剛性需求。按照可轉債基金合同約定,基金投資于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資產的80%,其中對可轉換債券(含可分離交易可轉換債券)的投資比例不低于基金固定收益類資產的80%。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全市場共有17只可轉債基金,其持有的可轉債市值合計86億元。
但是如今三季度已經漸近尾聲,這一數字肯定會繼續下滑。稍早前的一份數據統計顯示,截至9月9日尚存的可轉債標的僅4只—格力轉債、航信轉債、電氣轉債、歌爾轉債,面值余額合計119億元,市值約為150億。另外,公開發行的可交換債只有2只,面值余額52億元,市值約60億元。可分離債只剩08江銅債,面值68億元。
為啥會出現這一窘境呢?綜合記者采訪獲悉,表面上的原因是可轉債市場的容量減少,深層次的原因是隨著今年銀行類轉債經歷過一輪強制性轉股后,可轉債市場的供需矛盾更加凸現出來,而正股的不斷下跌客觀上也促進了部分可轉債提前轉股消亡。
不過,就僅存的四只可轉債標的而言, 由于四家均為次新債,距離到期日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因此想要博弈熊市轉股似乎并不現實,更大的可能性是下修轉股價。按照規則,當可轉債的正股價格因不斷下跌而連續三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下修價,基金公司有權下修轉股價格。
當然,如果下修轉股價實現的話,對于轉債本身是有很強的支撐作用,縮小了提前轉股的可能;換一個角度說,不下修轉股價也不意味著肯定會提前轉股,因為或許市場也會有一定幅度的反彈出現。
這就是一場博弈,但愿可轉債基金的前途不會像當初的生命周期基金一樣! ( 記者 張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