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國企改革被賦予了改善當前經濟發展環境、推動中國企業順利“走出去”的一步關鍵大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的出臺,將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增強國際競爭力起到怎樣的促進作用?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原副部長陳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指導意見》必將使國企釋放更大的發展活力,并通過多方面共同作用,提升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指導意見》質量很好、很有新意、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完全符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精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據陳健介紹,從目前的情況看,國際輿論對這份《指導意見》反應非常積極和正面,認為在全球范圍內,這都是一份稱得上是“從未有過”的改造國有企業的切合實際的方案。“他們同時認為,中國國企改革方案也將給世界帶來很大的商機。雖然對于某些具體措施,國際上也存在各種版本的解讀,但這并不妨礙《指導意見》本身的作用。”
那么,又該如何看待《指導意見》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影響?在陳健看來,中國企業“走出去”主要靠市場運作、政府導向。在此過程中,國企是“走出去”的主力軍,而對國企進行改革,勢必將使企業更具活力,并提高其競爭力。“現在我們已經不難看出,中國國企在國際市場上常有不俗的表現,在未來,我們的表現還會更好。當然,這就取決于國企方方面面改革措施的落實,比如說:改革后的國企、民企可以相互參股,這將有利于進一步明晰產權,產權實現了多元化,企業的經營責任也就更明確了,同時,企業的經營也就更加自主,國資委的監管也將更加到位。另外,改革后的國企將更加重視干部員工隊伍的建設,因此企業隊伍素質還會繼續提高。結合這幾點,改革后的國企,其競爭力勢必加強,加之中國經濟依然保持在一種穩定的發展態勢上,這也將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帶來更為積極的影響。”陳健這樣表示。
針對市場上關于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陳健表示,比之過去,我國現在的貿易投資便利化程度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這距離理想局面還有差距,貿易投資便利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存在的問題屢屢被提及,源于中國企業沒有經歷過競爭這一歷史發展階段,因此它們需要通過競爭來完善自己,而市場經濟的動力所在就是競爭,且競爭本身只有正當與不正當,沒有良性和惡性之分,因此,要保護正當競爭。我們看到,通過競爭,中國企業實現了優勝劣汰、做大做強。下一步,要通過不斷完善服務和保障體系,以及國有企業自身的改革,來實現更好地發展。”陳健稱。(崔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