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提振出口得靠產業升級轉型
今年以來,中國出口呈現持續低迷態勢。前八個月中有六個月出口同比負增長,前八個月出口累計同比下滑1.4%。而出口企業的訂單也持續走弱,中采PMI新出口訂單指數自2014年10月以來便低于榮枯線,8月降至47.7,創30個月新低。
面對中國出口形勢的走弱,今年以來的外貿穩增長政策普遍聚焦于推動貿易便利化。有專家提出,中國外貿出口負增長是由于人民幣匯率過于強勢,如果政府減少對匯市的干預,讓人民幣匯率大幅貶值,中國的出口形勢將得到根本改觀。不可否認,通過匯率快速貶值或許短期內會在出口方面獲得些許優勢,但中國出口要想真正復蘇,必須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和轉型。
雖然全球出口貿易需求下滑,但中國出口份額在持續上升。中國出口份額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不到1%,一直上升到2014年的12%。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日本在出口方面占據優勢,出口份額曾一度高達10%,但隨著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股市崩盤,銀行體系遭受較大的打擊,日本經濟陷入衰退。
同時,今年以來各月貿易順差普遍維持在400億美元以上,而且仍在不斷擴大。雖然這個順差被指是國內進口需求不足的“衰退型順差”,但畢竟反映出中國在貿易環節的相對優勢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中國“穩出口”需要致力于產業轉型。新加坡經驗值得借鑒,1981年起實行“管理浮動”機制,新幣改為盯住一籃子貨幣。新幣進入升值時代,除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出現貶值外,新幣一直在對美元走強。1985年新幣出現一波貶值,出口增速短暫上升,但之后又回落。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新幣又一次貶值,對出口的提升作用也很短暫。
亞洲金融危機后,新加坡出口份額增速放緩,有效匯率也出現下行趨勢。但新加坡馬上開始產業轉型,發展以生物制藥、新能源等高科技產業為核心的主導產業。新加坡出口份額仍然保持在2%左右,有效匯率又開始升值。
筆者認為,產業轉型才能穩定出口,匯率走勢跟隨出口。中國制造要想維持和提升國際競爭力,就應該由低端制造業向中高端制造業轉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高新科技產業轉型。而通過貨幣貶值來促進出口,只能收獲短暫效果。
事實上,出口無需貶值刺激,但需要匯率維持基本可控。很多出口企業并不擔心人民幣匯率是否強弱,但是憂慮匯率波動讓人難以捉摸不定。短期匯率波動過大,會使得企業只敢做短期生意,不敢簽長期大單,因為一旦匯率波動過頻,利潤會被吞噬,甚至會出現虧損。
現在很多人一聽到經濟下行,就嚷著貨幣要進一步寬松。一聽到出口負增長,就要求人民幣匯率主動貶值。似乎出口負增長都是人民幣匯率惹的禍。但筆者認為,影響出口增速的主要因素還是外需和競爭力,在外需整體不好的情況下,只能提升中國制造的競爭力。不可否認,短期匯率波動對出口有些影響力,但長期來看,中國出口要想復蘇主要還是要靠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