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3日電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國家統計局今日表示,“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經濟年均增長近8%,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仍有巨大的潛力、韌性和回旋余地,有條件而且完全有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人民生活再上新臺階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了《新常態 新戰略 新發展——“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斐然》一文,文章表示,“十二五”期間,國民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進入“十二五”時期,支撐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要素條件與市場環境發生明顯改變,潛在生產率趨于下行,與此同時,“三期疊加”的影響不斷深化,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面對困難和挑戰,黨中央、國務院把握規律,積極作為,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激活力、補短板、強實體、控風險,確保了經濟增長換擋不失勢。
其中,經濟增長保持中高速。2011-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0%,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長9.5%,2012、2013年均增長7.7%,2014年增長7.3%,2015年上半年增長7.0%。“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經濟年均增長近8%,不僅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

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繼2009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我國經濟總量穩步攀升,2014年達到636139億元,折合10.4萬億美元,占世界的份額達到13.3%,比2010年提高4.1個百分點。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復蘇作出了重要貢獻,2011-2014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四分之一。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穩步提高。2014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6629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10年增長33.6%,年均實際增長7.5%。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由2010年的4300美元提高至2014年的7380美元,在上中等收入國家中的位次不斷提高。

外匯儲備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末,我國外匯儲備突破3萬億美元大關,2014年末達到38430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35.0%,年均增長7.8%,連續九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國家統計局表示,回首過去的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經受住了各種重大挑戰和考驗,在高起點上取得了新的偉大成就。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轉型升級和改革創新穩步推進,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程中邁出了堅實步伐,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
國家統計局還表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仍有巨大的潛力、韌性和回旋余地,有條件而且完全有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人民生活再上新臺階,同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口,體制機制弊端和結構性矛盾還很突出,需要保持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