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如何健全完善大學生就業長效機制無疑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重大而又緊迫的現實問題。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卻出現了逆勢而上的勢頭,文化企業特別是民營文化企業急需人才。因此,大唐西市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中先生認為,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加快民營文化產業發展,是拉動經濟增長、健全完善大學生就業的長效機制。
一、精神消費,創造文化產業發展良機
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人們的需求導向就會由物質需求轉為精神需求,這種轉化直接推動著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為目標的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從世界市場的角度來看,文化產業內的許多行業的規模超過了制造業,特別是“文化商品形象”產業和廣電產業的規模比半導體產業還大,動畫產業也比造船業規模更大。2008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3200美元,正處在人民需求轉變的關鍵時期。伴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文化產業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在當前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我國出臺一系列措施拉動內需穩定經濟發展,文化消費作為我國居民消費中極具增長潛力的一個部分,也同樣能夠為擴大內需做出重大貢獻。《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指出,盡管受經濟危機影響,國民經濟發展進入下行通道,但文化產業依然保持了平穩快速增長。以電影票房收入為例,2008年增長超過35%,今年1、2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長110%,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態勢。動漫游戲產業在2008年也增長了97%,翻了將近一番。目前我國的經濟受到了世界金融風暴的影響,人們更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以緩解緊張的情緒和壓力,并希望從中找到克服困難、在逆境中奮起的力量和信心,這都給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暖春。
二、擴大就業,文化企業大有作為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文化與經濟的關系不斷融合、深化、提升,使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最終實現文化經濟的一體化。事實表明,文化的需求帶動了產業的發展,而產業的發展又擴大了就業面,從而促進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發展。
縱觀國際經濟發展,文化產業以知識含量高、產業范圍廣、可塑性強、對環境污染小、能耗低、回報高、就業面廣、吸納人數多、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諸多優勢,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被公認為21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朝陽行業。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把它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性產業來扶持,比如日本就制定了內容產業振興法,并將文化產業列為未來七大戰略產業之一。目前日本文化產業總值占國內GDP的20%左右,是僅次于制造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作為世界五大文化產業強國之一的韓國于1997年即成立了“文化產業基金會”,規劃2001年起5年內把本國文化產業產值在市場上的份額由1%提高到5%。目前,韓國文化產業總值占GDP總量的比重至少高于15%。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產業持續不斷的升溫,為文化企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因此,在“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的特點越來越突出的今天,在特定的國際經濟形勢下,扶持文化企業,對增強我國社會發展軟實力,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文化產業,需要大量大學生群體支撐其發展
有關統計數據表明,2009年有約700萬的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問題,尤其在目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比往年更加嚴峻。隨著大學逐年擴招的影響,今后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將呈現逐步擴大的態勢,就業壓力會越來越大。
目前,大學生通過自主創業、青年創業、下鄉當“村官”以及參與“西部計劃”和支農、支醫、支教、扶貧的“三支一扶”等基層就業創業途徑,拓寬了就業發展渠道,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因此,如何健全完善大學生就業的長效機制無疑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重大而又緊迫的現實問題。
全球市場競爭以及中國總體生活水平的提升,導致中國不能永遠享受勞動力成本的優勢,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必然趨勢,文化產業對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員的需求有較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