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沃森生物發布了公司2015年前三季度的成績單。數據顯示,公司今年1月份至9月份實現營業總收入7.11億元,同比增長2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1.11億元,同比增長25%。
對于公司實現業績扭虧,投資者寄望于處于申請生產階段的“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有分析人士認為,該產品如若在2015年內獲批生產,2016年或可貢獻收入。
《證券日報》致電沃森生物董秘辦,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這個進度一直是由監管部門把控,無法預測獲批的時間。“在獲得生產批件之后,還要進行GMP認證,認證通過之后才能進行生產。目前這款疫苗已經進入試生產階段”。
《證券日報》記者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上并未查詢到沃森生物獲得“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的生產批準文號,即“國藥準字”。
產品結構單一之困
沃森生物自上市以來,“產品結構單一”一直是公司發展的痛處。
目前,沃森生物主要銷售產品為:Hib(西林瓶和預灌封兩種規格)、AC結合疫苗、AC多糖疫苗、ACYW135多糖疫苗。
據公司發布的三季報,今年1月份至9月份,Hib疫苗(西林瓶)、AC多糖疫苗的批簽發量分別實現同比增長7.2%和10.57%;而Hib(頂灌封)、AC結合疫苗、ACYW135多糖疫苗的批簽發量均同比減少,其中AC結合疫苗的批簽發量為零,同比下滑100%。
沃森生物表示:“公司目前上市的產品均非獨家品種,每一個品種都有多個競爭廠家,后續還陸續有新廠家加入,傳統疫苗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這些都將對公司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銷售價格造成不利影響。”
“公司這兩年也在做不少事情,進行了一系列并購,加大了新產品的研發。”一位醫藥行業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外界也寄望于在研發的產品扭轉公司產品結構相對單一的局面。
據沃森生物公布的數據,公司已申報注冊的產品達16種,已經進入申報生產階段的產品包括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吸附破傷風疫苗。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2015年8月份獲得了生產批件,9月29日完成了GMP認證審查公示。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進入技術審評階段,2015年8月份完成了補充資料提交。吸附破傷風疫苗進入技術審評階段。
記者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查詢得知,截至2015年10月27日,獲得“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國藥準字的國內企業總計有8家;獲得“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國藥準字的國內企業僅有1家;獲得“吸附破傷風疫苗”國藥準字的國內企業有6家。
正是獲得“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國藥準字的企業相對較少,外界對沃森生物“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寄予厚望。有分析人士認為,該產品如若在2015年內獲批生產,2016年或可貢獻收入。對于此事,《證券日報》致電沃森生物董秘辦,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這個進度一直是由監管部門把控,無法預測獲批的時間。
此外,記者還咨詢了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其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藥品只有獲得國藥準字,即藥品生產批準文號,才可以生產、銷售。截至2015年10月27日,記者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上未查詢到沃森生物獲得“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生產批準文號。
史立臣告訴記者,若未獲得藥品生產批準文號,藥品上市的時間更是需長時間等待。
連續兩年三季度虧損
產品結構以及市場發生的變化也給沃森生物的業績造成了壓力。
據沃森生物發布的數據,今年第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7億元,同比增長60.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4454.9萬元,同比增長49.42%。今年前三季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1.11億元。
沃森生物還稱,預計2015年底公司累計凈利潤為虧損,與上年同期相比有較大幅度下降。對于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沃森生物解釋為,2014年10月份公司出售河北大安失去控制權后,剩余股權按公允價值重新計量產生收益,導致2014年累計凈利潤為盈利。2015年公司加大研發投入、并購形成的無形資產攤銷增加等原因導致管理費用增加,同時因中期票據發行導致財務費用大幅增加,導致2015年累計凈利潤為虧損。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沃森生物的管理費用為1.6億元,財務費用為9923萬元,均比去年同期有所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如若不是2014年公司出售河北大安的部分股權獲得收益,沃森生物2014年的業績早已是虧損。2014年10月9日,沃森生物與杜江濤簽署了《關于轉讓河北大安制藥有限公司的股權轉讓協議》,公司將大安制藥46%的股權以6.348億元價格轉讓。也是上述股權轉讓,沃森生物2014年業績避免了虧損。公司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7.19億元,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1.43億元,而在扣除非經常損益之后,公司的凈利潤為-4.43億元。
未來沃森生物如何實現業績增長,仍是公司面臨的難題。“公司大部分產品處于研發階段,長期來看,如若研發成功,多款產品都能帶來不錯的收益,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短期內難以貢獻業績。”一位醫藥行業觀察人士向記者表示。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