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躍廷。吳偉洪 攝
“電商必然取代傳統商貿業,廣東應出臺更有優勢的扶持政策,廣東應率先建設電商基礎設施……”第三屆廣東(國際)電子商務大會近日舉行,清華大學教授、電商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國家電商示范市專家組組長柴躍廷接受南方日報采訪時,為電商大省廣東謀劃了一條電商發展的路線圖。
扶持政策還要加碼
柴躍廷認為,2005年是我國電商由零到興的第一個轉折點,2015年則是電商進入2.0版的轉折點,廣東有多重機遇。
“2015年后,電商發展由快速變向高速。”他說,第一,2015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30萬億元,平均每日800億元。2015年“雙十一”當日,全國各大電商平臺銷售額達到1200億元,刨除刷單、退貨,有效銷售額達到800億元。電商當日有效銷售額已經達到全國所有消費總額的日均水平。第二,2015年90后進入25歲,可認為這個群體登上歷史舞臺,逐步成為社會消費能力的主體。90后和80后、70后、60后相比,是具有全新消費理念的新興網絡人類。
柴躍廷提出,中國在未來幾年將掌控電商這個新興產業在全球發展的趨勢。其中,跨境電商正在打破傳統國際貿易的競爭格局,只要把握得當,中國就可以在獲取交易信息擁有權、支付結算優先權、標準規范話語權等方面贏得先機。
目前,不論內貿還是跨境電商,廣東發展水平均在全國領先。柴躍廷說,“廣東應出臺更有優勢的扶持政策,抓住這一輪發展機遇。”
“真正的序幕”仍未完全拉開
雖然電商發展到了轉折點,但柴躍廷認為,真正的序幕還沒有完全拉開。
柴躍廷說,我國跨境電商正在多個城市試點,但是目前大家做得還有不足。因為現在的跨境電商是圍繞著日常、小額的消費品在做文章。真正做國際貿易的大賣家,以及大宗商品交易卻缺席這場盛宴。
“現在大宗商品做跨境電商,企業信息、商品信息、合同、發票、物流訂單等信息在關檢等部門仍面臨重重審批,上不上網都一樣。”他分析說,大多數的大宗商品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還停留在信息發展和處理階段。因此,企業沒有太大的積極性網上采購、網上銷售。
具體說來,當前做電商的企業要花費很高的成本去收集賣家信息和商品信息,全社會因此付出的總成本更是頗為可觀。同時,海關、商檢、結匯、退繳稅不能通過網絡無縫地為企業服務,大量跨境做國際貿易的企業進不了目前跨境電商的平臺。此外,大宗商品電子合同、電子發票沒有到位,現在簽合同還需要線下完成。
不過他認為,2016年將是此類問題獲得快速解決的一年。
繼續完善電商基礎設施
柴躍廷表示,面對上述機遇和問題,政府最迫切、最緊要的就是花大力氣建立電商基礎設施。建設電商基礎設施,只能由政府主導。這是政府應該盡的義務和責任,也是電子商務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電商基礎設施可以協助市場開辦者、電商平臺運營者去識別評判從業主體以及商品的優劣,并通過電子發票的方式確定交易的有效性,同時解決通關商品結匯等共性問題。
柴躍廷認為,廣東應在全國率先探索建設電商基礎設施。電商基礎設施將為廣東電商發展帶來兩大好處:一是服務于廣大電商企業和制造業企業,降低收集、管理、維護基礎信息的成本,提升競爭層次。二是通過建立有效的采集、管理、維護基礎信息的手段,讓政府知道自己在電商領域的家底,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持。(記者 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