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合肥12月16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6日采訪獲悉,中科院“第二糧倉”計劃在安徽淮北推出先期項目,目前取得初步成效,旨在打造中國現代農業綠色增產可復制樣板,推動國家“第二糧倉”計劃全面實施。
今年1月,由中科院及地方多家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參與,中科院“第二糧倉”預研項目“淮北科技增糧縣域技術集成與示范”啟動。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生物所副所長吳麗芳介紹,“第二糧倉”緊密結合中國國家科技增糧的重大需求,河南、安徽是中國6個糧食凈調出省中的兩個,《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黃淮海平原定位為農業主產區,但黃淮南片有6000-7000萬畝中低產田,涉及安徽、河南、江蘇、山東等省,改造后可增產180億斤,是糧食增長“新途徑”。
中科院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積極參與黃淮平原農業發展。“第二糧倉”發展思路,即要在穩定中國糧食高產區(第一糧倉)農業發展的同時,加快中低產田“第二糧倉”建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產增收作出貢獻。
吳麗芳介紹,該項目以淮北中低產田糧食生產體質增效為核心,帶動周邊3省的中低產田改造,以農業智能化和信息化為抓手,解決糧食生產中土、肥、水、機械等資源高效利用,推動項目農業生產方式的集約化、生產手段的智能機械化和生態化,延伸農業產業鏈,進一步提升黃淮南片糧食生產能力。
目前“第二糧倉”項目與科技部的糧豐工程、農業部高產創建、安徽省小麥高產、水稻提升和玉米振興等科技計劃緊密結合、優勢互補,在皖北的現代農業發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原計劃渦陽縣2016年實現噸糧田縣,已在2015年推廣噸糧田60多萬畝。
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黨委書記王英儉介紹,現代農業技術是中科院“十三五”規劃中重要的培育方向。近年來,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環保化肥農藥控失技術、智慧農業、智慧農機等方面取得較大發展,部分成果成功產業化。
據介紹,目前項目進展順利,建立了皖北現代農業綜合試驗站,成功進行了土、肥、藥、農機、物聯網全產業鏈技術集成示范,初步實現了以農業產業為核心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初步形成了糧食穩產增長的綠色體質增效現代農業生產的可復制模式樣板,將推動黃淮南片糧倉建設,推動國家“第二糧倉”計劃全面實施,提供示范樣板和整體建設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