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2015年中國的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國內生產總值(GDP)實際增長6.9%也創下1990年以來的新低。
據日本《每日新聞》1月21日報道稱,以開發、出口主導的保增長并不能夠永遠持續。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成熟期,增長停滯可以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報道稱,問題在于經濟模式的轉變能否順利完成?根據中國政府發布的統計數據,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首次超過50%,另一方面制造業比重已經降至40.5%。如果聯想到產能過剩的鋼鐵等行業持續降低產能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是向著消費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必經之路。今后也必須繼續努力以求將這種趨勢變為確定的現實。未來可能還需要進一步放松監管、簡化行政手續,以便更多的民營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能夠滿足消費需求。
報道稱,值得注意的是尚未得到遏制的資本外逃勢頭以及人民幣的貶值。曾經為獲得高額回報涌入中國的投機資本隨著美國加息不斷撤離。中國人民銀行固然可以通過加息對抗資本外逃,但這又將打壓國內經濟。
反過來說,如果為刺激經濟降息,恐將導致人民幣進一步貶值、資本繼續外逃。無論是加息還是降息,金融政策都面臨著兩難境地。
報道稱,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幣的國際化、金融市場的自由化似乎也在切實推進。不過在國家信譽仍舊不高的情況下急于改革通貨和市場,恐將招致混亂。
報道認為,中國共產黨提出了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但是不能為了維持現有體制、執念于完成經濟增長目標就走上過去那種刺激經濟的老路。
而且包括提高統計數據的可信性在內,還少不了積極實行信息公開、嚴守規則,努力提高市場和國內外的信任。
由中國主導成立的亞投行或將成為一塊試金石。只要有利用亞投行優先實現本國利益的事情,那么不要忘了,在國際上喪失信譽最受打擊的將是中國。
報道稱,中國要想轉變經濟結構、成長為穩定富裕的大國,考驗才剛剛開始。日本也必須以中國經濟增長停滯為前提轉變意識。(編譯/劉林)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