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劉賢)全國政協常委、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兼副行長林毅夫曾判斷:中國自2008年有維持20年平均每年8%增長的潛力。然而自2010年后中國經濟增速連續趨緩,到2015年增速僅6.9%,并沒有實現他的推論。
為何會如此?12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林毅夫進行了詳盡解析。
“一種植物能長多高是基因決定的,這是潛力,是不會變化的;但實際長多高,要看氣候、土壤、水等條件。”林毅夫強調“增長潛力”與實際增長之間的不同。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技術和產業發展水平差距,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時,可通過引進的方式消化吸收、再創新,大大降低成本和市場風險,所以勞動力生產水平提高速度比發達國家快。這就是林毅夫所說的后發優勢,是潛力。
然而,發展中國家的這種后發優勢,中國已經用了二三十年,還有什么優勢?有的學者較為悲觀,認為如果按照2005年的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收入達到1.1萬美元,經濟增速就會慢下來。
“這種分析并沒有了解發展中國家后發優勢的真正來源是什么。”林毅夫指出,德國、日本、亞洲“四小龍”達到1.1萬美元分別是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中期,人均GDP分別是美國的65%、60%和50%。而中國達到1.1萬美元時,人均GDP還不到美國的30%。這代表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勞動力生產水平差距大多了,后發優勢潛力就大多了。
林毅夫提出,應該比較其他經濟體在與中國處于同樣技術與產業差距水平時,此后表現如何。2008年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GDP是美國的21%,相當于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臺灣地區1975年和韓國1977年時的水平。此后,后發優勢讓這些經濟體保持了20年的高增長,日本平均每年9.2%、新加坡8.6%、臺灣地區8.3%、韓國7.6%。
“這就是我講的從2008年開始中國有20年8%增長潛力的推論來源。”林毅夫說。
有這樣的潛力,為什么這幾年中國增長速度不斷趨緩?
有國內外學者分析是因為中國的體制、機制、增長模式等內部問題。林毅夫坦言,中國作為發展中、轉型中的國家,肯定存在一些問題,但要對癥下藥。他并不認為這段時間下滑的主因是內部因素。
比較與中國同等發展程度的巴西、俄羅斯、印度,以及高收入、高表現的經濟體,如日本、歐洲,他發現2010年后經濟增速都在下滑,且下滑速度比中國更快。這說明有共同的外部因素或主體因素。
認識中國經濟增速趨緩的主因是外部性、周期性的,才能更好地進行改革。林毅夫說,短期能釋放投資和消費積極性、長期又能提高效率的改革,應該先行,如簡政放權、降低稅費、二孩等。有些改革可能在短期會降低投資和消費積極性,就應該審時度勢推進。
此外,林毅夫指出,因為經濟下滑相當大的原因是外部性和周期性的,所以國家應該采取必要的反周期措施。而中國宏觀政策已講得很清楚:要在維持總需求穩定增長的條件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