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兵/制圖
央企地產業務整合最近又有了一宗重磅案例。3月14日,中國海外發展(0688.HK)及中信股份(0267.HK)發布公告稱,中信股份同意將若干在中國住宅地產項目中的權益出售予中海外,而中海外將以已發行占股本約10%的股份及資產作為對價,最終的交易額預計為人民幣310億元。兩家“中”字頭開發商來頭均不小,而一旦并購成功,中海外的資產規模或能跟萬科叫板。
事實上,自從招商系、中交系地產整合逐步落地,作為中央政府在香港重要地產平臺的中海外的多次并購重組也被看做是整合的繼續,甚至被看做是央企地產業務“去庫存”的重要一環。本次中海外、中信地產重組對投資人觀察房地產市場的變化有著重要意義。
中信為什么要賣
從重組內容看,中信地產售出其全國的310億元住宅業務和酒店資產,作為置換,將獲得中海地產60億元的商業資產對價。這意味著,中信地產徹底剝離住宅地產業務,專心從事商業地產和金融業務的經營。也就是說,中信地產在中信集團內的業務架構將僅僅是一枚商業地產運營的棋。
成立于1986年的中信地產,早些年在地產界曾經風光無限,單就深圳市場來說,就曾主導操盤過諸如中信城市廣場、中信紅樹灣等經典大盤。那么,為何現在要賣掉呢?
一方面,中信地產的業務萎縮和業績增長乏力是重要原因。其在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度的簽約銷售額分別為250.16億元、234.74億元、384.10億元和215.2億元。2015年上半年,其房地產及基礎設施業務僅占中信股份總收入的4%。
另一方面,中信集團旗下房地產及基礎設施業務分別有中信地產、中信泰富地產、中信和業、中信興業及新香港隧道五家公司。作為中信系地產業務的兩個主要平臺,中信地產和中信泰富地產在中信整體上市后都納入了同一家上市公司——中信股份,但兩者并沒有解決業務和布局高度重疊的問題。
不難發現,業績萎縮和乏力、同業競爭糾纏不清都導致了中信集團放棄現有的地產業務。目前來看,轉手給一家門當戶對的央企地產巨頭不失為一種方便的選擇,既解決了同業競爭的問題,又在央企內部完成了資產整合。
中海外擴張的AB面
重組完成后,目前輿論非常看好中海外的前景,甚至被看做是可以叫板萬科的新巨頭。從好處方面看,中海外通過此次重組將獲得中信在國內25個城市的項目,共計2400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北上深廣悉數在列,珠三角占比達42%。
據了解,中海外目前是千億級房企中土地儲備(含已開發和在建、待建)量最少的。截至2015年6月份,中海外土地儲備約為4400萬平方米,連業內前十名都擠不進。2400萬平方米的量對于中海外而言,具有極大誘惑力。
不過,重組擴張的另一面也可能產生負面效應。據媒體報道,中海外開啟地產業務合并以后,頻現公司高管離職。其中包括副總裁、營銷公司董事長曲詠海,中海宏洋助理總裁范逸汀,執行董事郭勇及闞洪波等數位中海外高管均已去職。
去年完成中建股份旗下中建地產重組后,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中海外因與中建股份進行地產業務整合,由此引發的資產架構重組、人員變動讓重組的“1+1”效應并未完全發揮。如此看,與中信的重組是否可能帶來相同的隱患值得留意。
央企去庫存范本
自去年年底開始,國家開始大力推行經濟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在房地產市場表現為“去庫存”戰略。單就資產業務方面來說,中信與中海外間的整合顯然將成為央企去庫存的重要范本。
事實上,近年來,央企地產的去庫存大潮已經風起云涌。2015年,招商局集團就開始整合旗下分散的地產資源,招商地產和招商局蛇口地產業務整合成了新的央企地產平臺——招商蛇口。
此外,央企中交集團目前持有了中房地產、中交地產、綠城地產三大地產平臺。曾有第三方地產咨詢人士認為:“如果綠城和中房集團合并整合,將誕生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有關中交系的地產重組傳聞目前仍無定論。
國資委主任肖亞慶日前表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106家央企仍存在大量同質化競爭、競爭力不強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重組整合。”先后對中建地產、中信地產實施重組的中海系,下一步是否還有擴張計劃,仍然給市場留足了想象空間。 證券時報記者 蒙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