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春5月17日電 題:吉林打造中國農村金融改革“新樣本”
作者 賀寶慶 郭佳
吉林省延邊州龍井市龍山村,位于長白山東部,初夏氣溫宜人。52歲的農場主王立臣正在安排21名農民,抓緊這好時節,搶種承包的120公頃水稻。
王立臣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種糧能手。幾年前借著中國農村土地流轉的新政,他承包了大片土地,成立了專業的農場。
“種水稻對我來說不是難題,難的是沒錢。”王立臣說,剛開始去銀行貸款很困難,因為農村土地不可以抵押,也沒有人做擔保,正在擴大規模的農場遭遇了融資難的尷尬。
吉林省延邊州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末,當地像王立臣這樣的家庭農場總數達886家,他們基本上都面臨著融資難題。
為此,延邊州在中國率先開展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像王立臣這樣的農場主,憑土地經營證,就可以到銀行申請抵押貸款。延邊州內的三家銀行,在2015年土地經營權的抵押貸款額達到3.6億元人民幣。
延邊州農委主任李忠文介紹說,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基本解決了農戶和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融資貴、貸款難和沒有抵押物貸款的問題。
李忠文認為這是重大改革,“延邊州把農戶和農村的土地資源變成資產和資金的過程,是生產力一次質的飛躍。”
延邊州的探索,成為吉林省農村金融綜合改革的一個縮影。吉林省金融辦主任胡斌介紹,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吉林在近年來先后參與了全國農村信用社改革、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和農業保險首批試點,首創了直補資金擔保貸款、土地收益保證貸款等新型金融產品,農村金融取得長足發展。
2015年12月,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吉林省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希望可以在吉林省探索出一條操作性強、復制性廣的普惠型農村金融發展之路。
“由于城鄉二元化體制造成的問題,中國農村金融改革到目前為止仍然任務繁重。”胡斌分析說,農村金融仍存在增信手段少,資金供需不平衡,風險分擔、補償、處置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記者了解到,吉林省的改革將主要在解決這些問題上發力。目前,吉林省已經制定了改革試驗實施方案,涉及247項具體工作,包括完善涉農金融組織體系、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等多個領域。
“這個方案已經通過了吉林省政府常務會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正式文件將在近期印發執行。”胡斌說。
這意味著在中國具有“示范效應”的吉林省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將就此全面鋪開、梯度推進。胡斌表示,吉林省要成為全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先行區,并以此為突破口,探索解決“三農”發展面臨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