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25日報道 臺媒稱,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日前訪問印度,在當地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有意將生產線搬往印度,追逐印度日益成長的中產階級市場顯然是背后的考量。令人好奇的是,印度可能繼中國大陸之后,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嗎?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5月24日報道,亞洲巴隆周刊專欄作家皮塞克(William Pesek)撰文指出,庫克以CEO身份首次訪問這個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正值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減速、和蘋果營收13年來頭一次下滑的時刻。
報道稱,蘋果并未背棄大陸而去,相反地,一周前庫克才宣布砸10億美元,投資大陸當地叫車服務業者滴滴出行,皮塞克預期,蘋果日后還會有類似的投資行動,跟進思科、微軟和高通在大陸的做法。但大陸的氛圍轉冷,促使蘋果轉而寄望于印度的快速成長與中產階級市場。蘋果上季財報顯示在印度的營收成長58%,肯定讓庫克有興趣走訪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
垂涎印度龐大的市場,是顯而易見的動機。新德里智庫印度國家應用經濟研究委員會(NCAER)預測,今年底前,印度的中產階級人口將達到2.67億人,到2025人數會再倍增。這將為iPhone、iPad或蘋果其他新產品帶來巨大的市場,但前提是印度必須能創造數量同樣可觀而且待遇良好的工作。
因此,蘋果現在押寶的不僅是印度的中產階級,也要押注于印度總理莫迪的政府。
報道稱,庫克立即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與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在銷售二手iPhone和開設全資零售店方面有爭議。在一個官僚障礙常令跨國企業詬病的國家,蘋果恐怕有一場硬仗要打。印度也擔心自己淪落為電子廢棄品的收容所,或成為劣等貨的灰市。
但庫克真正要冒險賭一賭的,是莫迪有沒有能力落實改革計劃。莫迪政府的改革腳步近來似已失去方向和迫切感。蘋果突然對印度感興趣,可能為莫迪團隊帶來激勵。新德里當局推動的“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運動,是“莫迪經濟學”(Modinomics)的主要支柱。莫迪的前任者或許是被大陸的規模震懾住,或許是因為大陸已掌握先機,抑或礙于印度的基礎建設太差,一直未能打造出活力充沛的本土制造業。
報道稱,這正是庫克和莫迪可以互相幫助的地方。要換取庫克垂涎的市場進入門票,和免除印度惡名昭彰的繁文縟節羈絆,他可同意在印度設立生產線。一來,未來十年印度制造業的成長可望比大陸更快速,原因之一是大陸勞力成本的競爭力日益流失。二來,科技巨人鴻海已在探尋在印度馬哈拉什特拉省(Maharashtra)設廠生產iPhone。三來,蘋果目前在印度的市占率不到2%,未來增長潛力可期,今年第一季印度營收躍增可能只是個開端而已。
自從2014年5月掌權以來,莫迪就大談要吸引外國科技公司來印度設廠,帶來工作機會。若“印度制造”計劃能獲得蘋果背書,可能鼓勵其他硅谷科技公司接踵而至。這種魚幫水、水幫魚的善意,有助于博得新德里當局的好感,或許會優先給予蘋果一把打開印度中產階級市場的鑰匙。
然而,印度市場的展望究竟如何,要看莫迪經濟學的成果而定。觀察家說,目前為止,莫迪偏好“修補性”和“象征性”的改革,甚于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已小幅開放保險與國防工業市場,但在推行全國新版消費稅, 封堵公司稅法漏洞和打擊貪污方面的改革卻進展遲緩。法規朝令夕改,經商環境沒有顯著的改善,都有損莫迪作為改革者的說服力。
報道稱,莫迪政府必須推動務實、可行的政策,“印度制造”才能從口號變成事實。引來創新蘋果所帶動的連鎖反應,可能為印度的制造業帶來希望與利益。
雖說只憑一家硅谷公司,不可能一下子就讓印度制造超前大陸制造,但蘋果在印度的成敗將是全球矚目的試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