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資金不足 鞏固難度增加
中國最大沙地治理攻堅亟須幫一把
曾經飽受科爾沁沙地風沙之苦、幾度沙進人退的通遼,如今已是樹木茂盛、鳥語花香的和諧景象。經過30多年的努力,中國最大沙地科爾沁沙地生態治理已取得明顯成效,但隨著對遠沙、大沙治理的推進,地方治理難度也在加大,亟須相關政策扶持。
科爾沁沙地生態治理成效顯著
“現在通遼市境內的好些綠地,在過去都是漫無邊際的黃沙。現在想想都覺得很怕人,那時刮個3級風都不能張嘴說話,一張嘴就得吃滿嘴的沙子。”從事林業工作26年的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烏旦塔拉林場護林員銀山感慨地說,“但現在的情形不一樣了,隨著草地和林子的增多,沙塵暴的威力不僅大大減弱,過去不見了的狐貍、狍子等動物也逐漸多起來了。”
科爾沁沙地總面積7763萬畝,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地。它橫跨內蒙古、吉林、遼寧3省區,其中內蒙古的分布面積最廣,達7170萬畝。在內蒙古,又尤屬通遼市的科爾沁沙地面積分布最為廣泛,達4086萬畝,占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52.7%。
史料記載,歷史上的科爾沁曾是水草豐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疏林草原景觀。但20世紀50年代開始,由于氣候變化、開荒種地、超載放牧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科爾沁草原的林草植被日益退化,土地逐漸沙化。到20世紀80年代,整個科爾沁草原沙化面積甚至發展到77.6%。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通遼市堅定了“生態立市”志向,決心強勢推進防沙治沙工作。30多年來,通遼市依托“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按照“先易后難”的治理原則,推進地區生態工作。
截至2013年末,超2000萬畝較容易治理的沙地已經得到初步治理。從2014年起,通遼市啟動實施了科爾沁沙地“雙千萬畝”綜合治理,計劃利用7年時間,投入資金72.8億元,在鞏固以往治理成果的同時,對通遼市境內剩余的2000萬畝較難治理的遠沙、大沙開展治理。截至目前,通遼市已通過人工造林、封沙育林、封禁保護區、飛播等方式完成“雙千萬畝”計劃的一半任務,沙地綜合治理范圍又拓展了1059萬畝。
在科爾沁左翼后旗努古斯臺鎮,不論是村屯里,還是各級道路兩側,目之所及皆是正茁壯成長的樹苗。科爾沁左翼后旗林業局副局長陳輝介紹,著眼于未來的治沙工作,科爾沁左翼后旗采用了經濟劃算的“以造代育”方式,即自己培育樹苗,待其成熟后再作為造林的苗木進行栽植。“現在培育了1100萬株樹苗,預計2年后,能提供造林治沙各類優質苗木1000萬株,可造林15萬畝,預計節約成本5000萬元以上。”
下一階段治理面臨多重困難
雖然科爾沁沙地的防沙治沙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總體形勢仍不容樂觀。通遼市科爾沁沙地“雙千萬畝”綜合治理項目辦公室下設辦公室的主任杜金松介紹說,下一階段的防沙治沙工作面臨多重困難:
首先,科爾沁沙地遠沙、大沙治理任務十分緊迫。從全市整體看,科爾沁沙地生態環境很不穩定,部分地區還在惡化。科爾沁沙地正處在生態建設與破壞的相持階段,惡性向良性轉變的過渡時期,好轉與退化的可逆狀態,生態環境亟待進一步治理和嚴格保護,形勢非常不樂觀。目前,通遼地區1000多萬畝的遠沙、大沙治理任務十分緊迫,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不進則退,如有耽擱,將對環渤海及京津地區環境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其次,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面臨資金不足困難。多年來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科爾沁沙地中一些立地條件相對較好的部分已初步得到治理。而“雙千萬畝”綜合治理工程中剩余的1000多萬畝沙地均屬交通不便、立地條件差、治理難度大、治理成本高的地區。目前,科爾沁沙地僅有三北防護林工程投入,每畝投資70至300元,每年投資約1.2億元,遠不能滿足沙地治理資金需求,單靠通遼市投入難以完成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任務。
最后,治理成果的鞏固難度逐漸加大。通遼市農村牧區人口相對較多,山區沙區農民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生產方式一時還難以轉變,禁墾難度也很大,土地承載負擔較重。一些牧民單純追求增加牲畜頭數、放養牲畜、廣種薄收、開采地下水澆灌農田等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沒有根本轉變,加之濫牧、濫墾、濫樵采等掠奪式利用現象沒有得到很好控制,科爾沁沙地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存在,治理成果的鞏固難度在加大。
綜合治理需政策扶持
科爾沁沙地是全國沙化最為嚴重、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的地區之一,是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不僅關系著通遼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也關系著整個華北、東北的生態安全。為更好地推進科爾沁沙地防沙治沙工作,多方建議采取多項措施綜合推進。
第一,相關部門可考慮啟動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專項工程。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目前處于十分關鍵的環節,相關部門應該對內蒙古、吉林省、遼寧省境內的科爾沁沙地進行統籌規劃,實施聯防聯治。通過這一方法可避免各省區、各城市治理進度不一導致的治理效果相互影響。在具體政策方面,應突出支持沙地分布較多,沙化程度較重的內蒙古通遼、赤峰等地區。
第二,內蒙古自治區和國家應加大對科爾沁沙地治理的資金支持力度。從目前科爾沁沙地地下水位、降雨量、土壤養分、植被蓋度等條件來看,沙地治理條件都相對較好,只要加大投入,采取合理的治沙措施,并抓住2020年前的有利時機,植被可以順利恢復。如不及時采取治理,等科爾沁沙地完全沙化或生態平衡完全失調,治理難度更加艱巨,而且治理時間要更長,治理成本也將翻番。
第三,扶持發展沙產業、林業產業以拓展科爾沁沙地治理資金來源,助力地區經濟轉型升級。地處科爾沁沙地的主要城市應積極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沙產業落地,可借鑒其他地區相對成熟的沙產業模式,如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利用庫布其沙漠的沙子開發旅游業、生產環保沙制瓷磚等。發展林業產業、沙產業不僅能盤活未來鞏固科爾沁沙地治理成果的資金以及繼續治理的資金,還將有利于推動地方發展多元產業,助力地區經濟轉型升級。記者 王靖 張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