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10月15日電 (記者 徐楊祎)15日,以“新金融·資產證券化與風險控制”為主題的“2016成都新金融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
來自一行三會、知名央企、國內外金融機構、高等院校的專家,企業家與金融家集聚成都,在論壇上發表精彩觀點,共同剖析了新金融時代金融產業如何支持經濟供給側改革,經濟證券化時代如何防范風險健康有序發展,建言西部金融中心建設。
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白津夫深度解讀了“金融優化供給結構”的實質與意義。白津夫指出,融資難是當前小微企業發展普遍面臨的困難,“豐富融資渠道,簡化融資手續,促進中小企業穩步發展,以打牢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卑捉蚍蜻€強調,在當前創新創業的浪潮中,金融已深度地入到“雙創”中,“在創新創業鏈條中金融發貨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支持產品鏈等?!?/p>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紀敏對經濟證券化時代“去杠桿和企業債務處理”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給出切中肯綮的建議。紀敏說,市場化債務重組的核心是開放性和競爭性:即在重組對象選擇上,應打破地方保護,鼓勵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在債務價格確定上,應擺脫國有資產流失觀念的束縛,由債務人、債權人協商或將債務標準化處理后依托相關金融市場定價,以市場公允價值進行;在市場參與主體上,應突破現有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框框,鼓勵社會資本設立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參與債務重組,對所有市場主體一視同仁。
此外,中債資信評估有限公司金融業務評級總監李欣帶來了關于風險防范的話題——“筑牢市場風險防線,評級助推市場健康發展”。西南財經大學教授、中國微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張曉玫女士,分享了“新金融與微金融”的話題。
成都是中國中西部地區金融機構種類最齊、數量最多的城市。目前該市共有各類金融機構1800余家,金融機構呈現集聚發展良好態勢。截至2016年9月末,成都全市共有各類金融機構、準金融機構1800余家。其中,銀行業金融機構77家、保險機構86家、證券期貨經營機構258家,小額貸款公司121家、融資性擔保公司127家、登記備案的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及管理基金共計635家、第三方支付機構46家、融資租賃及典當等類金融機構174家。其中外資銀行、保險公司總數分別為16家和17家,居中西部城市前列。
當日,成都金融資產交易中心也正式宣布掛牌成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