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年初,隨著嘀嘀和快嘀兩大打車軟件的幾番爭斗之后,打車軟件不僅僅發出了紅包,更改變了我們的打車習慣。作為他們最新推出的一個業務,專車服務以其優惠力度大、乘坐舒適,贏得了不少回頭客。但是,這種互聯網思維下發展起來的客運業務卻也是飽受爭議。
前天(25日)晚上,上海市交通委以非法營運為由,一口氣查處了12輛專車,并對其中5位違規駕駛員分別罰款一萬元,剩余7輛車仍在調查取證。盡管此前已經有多地叫停打車軟件的專車服務,但作為一線城市上海的出手還是給剛剛興起的互聯網打車業務蒙上了一層陰影。 專車服務頻頻遭遇抵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上海市交通委黃曉勇處長此前曾介紹,上海正在對非法客運情況進行整治,凡是利用網絡進行非法客運的都在監管范圍之內:
黃曉勇:我們針對的是沒有營運資質的車輛和人員,有正規營運資質的車輛時沒有問題的。不光是打車軟件專車服務,現在因為互聯網比較發達嘛!通過這些網絡作為平臺,從事非法客運的一些行為,我們都要一一查處。
從今年8月1日起,《上海市查處車輛非法客運若干規定》和《上海市查處車輛非法客運辦法》正式實施。按照規定,駕駛員或者車輛不具備營運資格的,不得提供召車信息服務,否則駕駛員和信息服務商都將面臨處罰。黃處長介紹,在執法檢查過程中,他們發現,打車軟件中很多專車并沒有營運資質,存在隱患。
黃曉勇:有的社會車輛都加入到里面,簡單的搞個培訓,他就認為你是租賃公司的了,跟租賃公司掛靠。這些車輛沒有營運資質,他的保險是有問題的,如果一旦出現交通事故,理賠上是有些問題的,權益就得不到保障了。
上海市交通委也提醒說,很多“非營運”車輛即便掛靠公司,也不能改變車輛的使用性質為“營運”。除了保險理賠方面存在風險,專車還存在偷稅漏稅問題,導致國家稅收損失。
事實上,打車軟件專車服務自推出以來,爭議就一直存在,多地也曾出臺過限制措施。
除了交通主管部門,不少出租車司機對打車軟件的專車服務也有抵觸情緒。在出租車駕駛員看來,專車不僅搶了出租車的生意,還擾亂了正常的客運市場秩序。在今年的11月份,南京市當地媒體發起了有關專車服務的問卷調查,引來了600多條回復,其中300多位駕駛員,幾乎全部都表示要“抵制專車服務軟件”。
出租車駕駛員:專車軟件,如果不把它取消,我就不用(打車軟件)了。現在不用了,但是我還沒卸載。
出租車駕駛員:我現在已經卸載了。
多地交管部門叫停,出租車司機也抵觸,這讓專車服務陷入“四面楚歌”的尷尬境地。很多人不禁要問,作為今年才剛剛興起的打車服務,會不會因此而夭折呢?
對于打車軟件提供的專車服務,上海的盧小姐曾多次嘗試使用。在她看來,專車在舒適度和便捷性方面都存在優勢:
盧小姐:給的活動也挺大的,也就是送券嘛!15啊、20啊都有。有折扣的話價格還可以,也比較舒服,對我們來說是個便利嘛!
至于專車的安全性問題,盧小姐認為,這一點并不用擔心。
盧小姐:沒有什么顧慮,都有電話的。而且滴滴也不是一天了,既然提供服務,應該就可以提供保障吧!比我在外面叫個黑車要安全的多嘛!
對于交管部門所說的保險理賠風險,滴滴方面在接受中國之聲采訪時表示,滴滴專車平臺建立了完善的保險賠付體系,在服務過程中出現事故,如果是車輛責任,則由租賃車公司及車輛保險來賠付;如果是駕駛員責任,則由勞務公司來賠付。此外,如果超出賠付范圍和金額,則由平臺自有的“基金池”來賠付。
如果保險理賠方面不存在風險,那么,專車服務的營運資質到底有沒有問題呢?對于多地被“叫停”,滴滴專車市場部王衛東認為,專車服務在法律上是一個空白,并不違反國家道路運輸管理的規定。
王衛東:根據我們國家的道路運輸管理條例的規定,所謂的運營現在的商務專車它其實不包含在其中的,這意味著現在的商務專車它其實是有法律上的空白。那么我們其實也在一直跟相關的各級的部門在進行溝通,呼吁相關的政策能快速跟進。
一號專車相關負責人也認為,從法律角度講,專車的經營模式沒有問題,但每一個地方交管部門有不同的判斷和尺度。
一號專車負責人:一號專車本身是一個信息平臺,整理了兩種服務。本身這兩種服務跟法律沒有沖突。每一個地方的交通部門對事情的判斷、尺度都不一樣。包括做打車軟件時,也發現不同地方政府處理這個事情方法是不一樣的。
對于專車服務在一些地區遭到出租車司機抵制。在滴滴打車政策事務部總監趙思雯看來,專車服務不僅不會沖擊出租行業,他的推出還能促進整個租賃行業的發展。
趙思雯:其實從自己的服務來講,前期車輛質量,駕駛員勞務服務的質量,到后起賠付的流程,是非常完善的,也能促進整個租賃行業的發展。
事實上,打車軟件專車服務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確實給公眾帶來了方便。對此,上海市交通委黃曉勇處長也坦承,只要合法合規,專車服務還是值得肯定。
黃曉勇:網絡在提高效率方面,是有一定作用的,但里面的車輛一定要符合現有的法律法規。
現在,專車服務再次站在了移動互聯網風口上。不過,交通運輸部官員曾在11月27日的記者會上,對專車軟件服務這項新興業務定下一個包容的基調——“移動互聯網預約用車服務對于滿足市場高品質、多樣化、差異性需求,推動市場資源配置,緩解出行難等問題,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于一些新興業態的監管,我們還沒有經驗,別上來就一棒子打死,能看到的風險盡可能控制住,但也要給一個發展空間。”希望中央主管部門的表態能夠早日體現到各地的管理中。(記者楊靜 劉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