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7日,中國人民大學學術月刊《國際新聞界》雜志通報于艷茹在該刊發表的文章涉嫌抄襲,2015年1月10日,北大通報撤銷其博士學位。4月4日,在北京大學舉行的“學位授予與學位撤銷中的法律問題”研討會上,十數位法學專家認為,北大對于艷茹撤銷博士學位的處罰“量刑過重”。
(4月9日《南方都市報》)
不能因為一個人有過錯或者違法,就否認他的全部,這是行政與法律等處罰的基本原則。但在北大撤銷于艷茹博士學位的處罰中,顯然并沒有違背這一原則。
一、撤銷于艷茹博士學位是照章辦事。北大制定了《北京大學研究生基本學術規范》等校內章程,那么對于北大學生來說,顯然要受這一章程的約束與規范。于艷茹的抄襲行為違反了章程,按照章程就必須處罰。
二、從學術的角度講,于艷茹涉及抄襲的論文雖然不是授予其博士學位依據的那篇論文,但于艷茹“將該論文作為學術成果列入博士學位申請材料”。換言之,抄襲論文與其學位授予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如果論文申請的所有材料中,有一項為假,或者有抄襲等問題,那么否定申請材料真實性,并最終否認學位授予有效性,這不僅沒有不妥之處,而且完全符合程序與基本認知。
三、于艷茹論文抄襲是一個學術問題,更是一個態度問題,是一個紀律甚至是法律問題。無論出于對當事人抄襲行為的懲罰,還是出于對學術的規范,抑或是出于對其他學者的警示,對于艷茹作出撤銷學位處罰,都不僅不重,而且很是必要。
在抄襲已經成為學術腐敗重災區的情況下,對學術抄襲等行為,理應零容忍,一經發現則要從重處罰。否則,若總是以通報批評之類面對抄襲,何以規范學術紀律,何以體現相關規定和著作權法的威嚴?
一些人之所以覺得“量刑過重”,反倒折射出此前針對類似抄襲等學術腐敗,我們的處罰明顯量刑過輕了!劉鵬(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