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一日不進“籠子”,濫權犯法者遲早進“牢籠”。隨著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這一規律已被一個個反面案例不斷證實。
某省會城市披露的一起工程腐敗案件中,一主管領導對規章制度視若無睹,將個人“權威”凌駕于組織決策之上,使一些“肥缺”項目游離于當地公共資 源交易平臺之外,并美其名曰“指向性招標”。“暗箱操作”固然能“架空”防范制度,謀一時之利,違規操作者卻最終難逃黨紀國法制裁。
有的領導手握重權,卻因私廢公,甚至讓“枕邊風”破壞黨風政風。作決策時“拍拍腦袋”,上項目時漠視民利。對敢有微言者“冷處理”“穿小鞋”, 對公開反對者,更不惜公器私用,以各種名目打擊報復。在位時,旁人噤若寒蟬,一旦大勢已去,面對撲面而來的板磚臭雞蛋,才知天怒人怨,法理昭昭。
為蠶食權力紅利,一些人煞費苦心,投權力擁有者所好。少數領導干部因此被“攻陷”:或“玩玉喪志”瘋狂收受玉石;或裝“文藝范”與陶藝大師頻頻“合作”變相收受藝術品,卻不知禍之將至。
中央的反腐決心堅如磐石,一些所謂的“常規”也在不斷打破。反腐沒有法外之地,退休不等于“平安著陸”,上不封頂,下不設限,任何人違反了黨紀國法,等待他的都將是黨紀國法的嚴懲。
值得警醒的是,在一些地方和單位,關系網織得比監督網還密。潛規則用得比明規則更靈。因此,只有通過加強制約和監督,防止權力脫籠,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才能徹底絕了掌權者無視籠子、藐視籠子的念想。(記者胡錦武 袁慧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