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我調到包頭日報社當美術編輯和記者,走訪了工廠、農村、牧區、礦山,畫了大量的速寫。可以說,年輕時多方面的社會實踐和生活體驗,對于我的成長都特別重要,而多畫種的鍛煉,也是一種極為有利的專業養成。
1978年,我考取了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并受到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黃胄等大家的教誨。曾經多畫種創作練就的造型能力和創作經驗讓我在人物畫特別是主題性創作上大有用武之地。如作品《遠山》,我嘗試將西方的色彩引入中國畫創作,以豐富中國畫的筆墨。
在我看來,有著獨特文化精神的中國畫是傳統的,也是開放的,它在發展中不斷實現著吸收、融匯與改變:漢時佛教藝術的傳入,使中國畫在單線平涂的基礎上有了凹凸渲染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為中國畫注入了宏大勁健的精神氣質;唐代陸上絲綢之路的再次打通,帶來了豐富多彩的中亞文化;近代以來,西方古典繪畫和現代藝術更是對中國畫產生了強大的沖擊和廣泛而深入的影響……中國美術不斷獲得新生并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2002年,中國美術家協會創辦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并經過艱苦努力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我也于2005年當選新一屆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主席。這不僅擴大了中國在世界藝壇的發言權,也為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贏得了更多機會。
對時代精神和生活感受的理解,對于藝術創作而言極為重要。為此,中國美協特別重視為藝術家提供平臺、創造機會,這些年舉辦的全國美展,推出的中國中青年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少數民族題材系列展覽,以及從未間斷的寫生、調研等活動,都旨在抓住這個偉大民族復興的時代機遇,將中國美術推向新的高峰。
在海峽兩岸穿梭
臺灣師范大學講座教授 劉國松
自1981年我首次回到大陸進行兩岸現代水墨藝術交流,迄今已有30余個年頭。回想當年,我是以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特殊身份才得以由香港進入大陸的,而這樣的行為在當時是不見容于臺灣政府的。反觀今日兩岸藝術界交流之頻繁與全面,畢生致力于水墨現代化和兩岸藝術交流的我,無比欣慰。
我是在1981年中國畫研究院正式成立時受首任院長李可染之邀來到北京的。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帶了兩幅作品參加了開幕大展,果然引起了畫家們的熱烈討論。大家紛紛說:中國畫怎么還可以這樣畫。之后,時任中國美協主席江豐邀請我在內地舉辦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