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優客工場首席大數據官范宇
《中國眾創空間發展藍皮書》發布會現場
中新網北京4月18日電(記者 龐無忌)大量創客和眾創空間涌現,讓很多人將2015年視為中國眾創空間發展元年。依托于需求鏈的變化,創客和眾創空間正在成為全世界范圍內,共享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一份厘清行業標準的藍皮書也應運而生。歷時117天國內外調研,優客工場牽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北京眾創空間聯盟、優客工場商學院共同聯合編撰完成的《中國眾創空間發展藍皮書》18日在北京發布。這份近兩萬字的藍皮書,對當前中國眾創空間的現狀與未來進行了分析,同時對于推動眾創空間發展以及共享辦公的國際經驗做出研究。
大量的小微創業企業,催生了一批對辦公場所以及創業孵化器的獨特需求。優客工場、無界空間、36氪、洪泰創新空間、SOHO3Q等為代表的一批眾創空間,大量涌現。不過,蓬勃發展的現狀難掩中國眾創空間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行業標準缺失、運營主體能力良莠不齊、概念大于實際的“一擁而上”都在上制約著眾創空間的發展。
當日發布的《中國眾創空間發展藍皮書》對照美國眾創空間的商業模式來分析當前“中國化”的成果。優客工場首席大數據官范宇指出,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目前眾創空間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與挑戰。一些地區把建設眾創空間數量當作硬指標,或者通過政策優惠強行推出一些成長性較差、功能性較低的眾創空間,“這只能形成表面的繁榮,難以從實質上促進創新創業”。同時,我國眾創空間剛起步,有“散”和“薄”的特點;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盈利模式單一也造成了國內眾創空間發展失衡。
范宇指出,在藍皮書中,對于推動眾創空間的發展也有詳實的建議:
一是合理制定眾創空間績效指標:加快眾創空間發展,需要包括租金補貼、場地提供、稅費減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但不宜將眾創空間的發展作為一項硬性政績指標。在對某一眾創空間發展狀況進行評估檢測時,應當不唯孵化面積、在孵企業數量、服務創業者數量等指標,而是更注重其創新創業服務能力和孵化企業存活率。
二是鼓勵聯盟、投資、并購:國家主管部門應出臺明確規定,支持眾創空間的聯合、聯盟,支持有實力的眾創空間開展對外投資并購、股權合作,追求規模化發展,全國化布局,做大做強。對具有一定規模化和盈利能力的眾創空間,在直接融資尤其是上市等方面給予定點傾斜。
三是健全眾創空間投融資體系,打造全要素孵化平臺:租金收入只是眾創空間的基礎收入,要形成一個自足的產業,它還必須形成全要素孵化平臺,股權投資平臺,資源合作共享平臺。這些平臺,無法完全依靠創業服務業產生,而是需要整合各類社會資源。
四是堅持市場化配置資源的原則:不少地區的眾創空間及創業孵化器,前期主要由政府推動創立,有的甚至是作為示范樣本來建立。但這種模式很難走遠。眾創空間必須經歷市場大潮的淘洗。
五是認真甄別金融領域的眾創空間:金融領域的眾創空間,尤其是涉及眾籌的平臺,應該嚴管嚴控。有些公司或個人,既沒有互聯網技術的實力,也不懂金融業務,就隨意建立P2P平臺。
六是降低準入門檻,簡化登記手續:繼續深化企業名稱、經營范圍和住所登記改革。企業名稱可注冊登記為“眾創空間”、“創客空間”等專業名詞,其經營范圍可核定為“眾創空間經營管理”。放寬企業住所登記條件,降低審查要求,積極落實“一址多照”政策。暢通綠色通道,推行“集中登記”。
藍皮書稱,伴隨著共享辦公的鼻祖WeWork來到中國,國內的眾創空間更是競爭激烈。藍皮書認為,單一“數桌子”的收租模式必將被淘汰,而其終極目標是如何構建一個生態系統,更有效地服務于“眾創、眾包、眾籌、眾扶”的創業創新領域。
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指出,眾創空間不是在搞房地產,除了為企業提供辦公場所外,最為重要的是能否為創業企業聚合資源,比如找到投資人、提供政策咨詢服務等。“眾創空間也應該更多從這些領域盈利,類似于變成一個很大的招商局”。毛大慶透露,目前租金收入仍占優客工場收入來源的90%,不過很快就會降下來,明年應該是在60%左右,其他四成由各種服務創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