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中國足球的主題卻是“退出”和“轉讓”。根據中國足協的轉讓與公示規定,所有中超和中甲俱樂部必須在12月31日前完成相關注冊程序。要想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轉讓或吸引到贊助商,留給這些球隊的時間已異常緊迫。
中甲球隊生存艱難已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漂泊與流浪成了中甲多數球隊無法擺脫的宿命。而這個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中甲球隊也只能摸爬滾打地經營下去。時間久了,建隊目標未達成,堅持不下去了,退出和轉讓就成了必然的選擇。近幾個賽季以來,中國足球聯賽尤其是中超聯賽的瘋狂投入,令聯賽的運營成本不斷攀升。剛剛過去的2014賽季,16支中超球隊的總投入超過20億元。暫且不論光是比賽獎金就接近9000萬元的廣州恒大,聯賽最后一輪才驚險保級的河南建業,本賽季的投入也超過2億元……相比之下,中甲一些球隊一年的開支僅抵得上中超一些球隊一場球的贏球獎金。運營成本不斷攀升,中超尤其是中甲俱樂部的收入卻難見起色。在市場開發極不完善的中甲聯賽,俱樂部的收入更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天津松江俱樂部總經理李微奇表示,他們的球隊以不欠薪為經營標準,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不會隨意給球員過高的薪金。但中甲聯賽普遍經營不規范,不少球隊以拖欠薪金“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運營,這樣天津松江的規范經營很難顯示出優勢,吸引力也大大下降。當投入和產出的鴻溝越來越大,本就財力有限的中小俱樂部只能無奈離去。
上賽季中超場均上座率超過兩萬人,創歷史最佳。而中甲聯賽場均上座率也就3000人。兩級職業聯賽近7倍的觀眾差,讓中國職業化足球正在海水與火焰之間穿行。中超球隊都有跟隊記者,而中甲的跟隊記者很少。各大門戶網站紛紛雇用中甲情報員,為他們提供賽事比分和資訊。如果遇到突發事件,媒體更多的時候是靠私人關系打電話四處打聽。在通向“職業”的道路上,中甲聯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本報記者 劉大偉 J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