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鑫
金秋時節,記者走進洛南縣四皓街辦連河村,只見通村路兩側的田地里,成片的桑樹綠油油,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觀。連河村有著20多年的養蠶歷史,如今已成為群眾持續增收的一項特色產業。
記者來到蠶桑養殖戶雷雪惠家,她正在整理已經采收好的蠶繭。“我今年60多歲,養蠶20多個年頭了,是我們村第一批養蠶戶。通過養蠶,我們家養大了3個孩子,現在2個女兒都已經嫁人,兒子常年在外。我們老兩口和留守在村子里的其他人一樣,靠著桑樹養蠶,一年收入近2萬元,夠我們生活,還有些結余。”雷雪惠笑著說。
目前,雷雪惠不僅養殖蠶桑,她還通過學習技術養殖幼蠶出售,村里新發展起來的養殖戶常常從她家購買幼蠶發展蠶桑產業。
52歲的雷栓娃因為妻子是殘疾人需要照顧,只能留守在村里,依靠養殖蠶桑維持生活。雷栓娃說:“我家養了10多年蠶,和蠶都有感情了。今年的雨水多,氣溫比往年低,第3茬和第4茬蠶都需要加溫。好在今年的商販上門收購蠶繭21元一斤,去年只有15元一斤。2個娃都在外務工,我們夫妻倆在家靠著養蠶的收入,足夠維持生活,這能給娃減輕點負擔,還能照看老母親,這樣挺好的!”
村民吳鳳霞在自家院子里縫補蠶盤,她一邊熟練地縫補一邊笑著說:“今年一茬養了80多盤蠶,能收160斤左右的蠶繭。我家養蠶有10多年了,不出門在家養蠶,對于我們留守在村里的人來說,受點苦在家就能掙錢,也算是一個好營生。”在吳鳳霞家的客廳,整齊地擺滿了已經完成結繭的蠶盤。手工打造的紅柜和墻上嶄新的年畫,映襯出這家人的紅火日子。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在連河村的多是婦女和老人。為了帶領留守人員發展特色產業,促進家庭經濟收入,連河村成立了村蠶桑合作社,積極組織引導留守人員,尤其是婦女大力發展蠶桑產業。目前,該村有100多名婦女發展蠶桑產業,戶均年養蠶收入超過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