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江波
11月3日,洛南縣巡檢鎮黑彰村的山坳里還裹著一層薄霧,方民虎早早起床,簡單洗漱后,從院子里提起磨得發亮的鋤頭,和老伴走進天麻種植基地里。
“咚”的一聲,鋤頭尖插進濕潤的土層,輕輕一撬,一顆顆飽滿圓潤、色澤金黃的天麻便滾了出來,像剛出爐的金元寶,在晨光里閃著誘人的光。
“十年前,誰能想到咱黑彰村能靠這不起眼的天麻翻身?”方民虎拿起剛挖出來的天麻,細細擦去表面的泥土,語氣里滿是感慨。他還記得,從前山路不通,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每次看著兒子背著行囊離開,我都忍不住嘆氣,手里的鋤頭攥得更緊,啥時候家門口才能有掙錢的活啊?”
轉機出現在2017年,煜正中藥材合作社進村了。“咱黑彰村的土壤、氣候最適合種植中藥材,這可是種出來的‘金礦’!”在村民大會上,黑彰村黨支部書記馬會平說得激動人心。臺下的鄉親們也瞬間炸開了鍋,交頭接耳的議論聲里滿是期待。
就這樣,方為民成了天麻基地的第一批務工人員。這一干就是9年,方為民也從最初啥也不懂的“門外漢”,變成了基地里的“老把式”?,F在,他不僅要負責天麻采挖,還管著日常管理的技術指導。
“這些年,我親眼看著基地從最初的幾畝試驗田,擴展到如今的規模,村里越來越多的鄉親加入務工隊伍,現在我和老伴兩個人一年在基地能掙5萬多塊錢哩!”方為民忍不住炫耀,“基地從不拖欠工資,離家又近,照顧家里、干活掙錢兩不耽誤!”
和方為民一樣,黨淑珍也是基地的老員工。今年62歲的她已經在基地干了8年,雖然手上布滿了老繭,但在基地干活的日子里,她的臉上總是笑瞇瞇的。
“以前我在家沒事干,一年到頭也就掙幾千塊錢,現在種天麻,一年能掙一萬多塊錢!”她一邊麻利地采挖天麻一邊說。她把分揀好的大顆天麻放進竹筐里,動作輕柔又迅速,仿佛在呵護珍貴的寶貝。
每到天麻采挖高峰期,基地里更是熱鬧非凡,120多名鄉親分散在田間,鐵鍬碰撞泥土的“咚咚”聲、鄉親們的歡聲笑語,在山坳間久久回蕩。
“今年,基地有130多畝天麻進入采挖期,畝產量能達到8000斤左右。”煜正中藥材合作社負責人李向民給記者算了一筆收入賬:“一畝天麻純收益能有兩萬多元,雖然人工費用要一萬多元,但這些都是村民實實在在的收入!”
更讓黑彰村村民驕傲的是,商洛天麻在市場上名氣越來越大。
在天麻基地旁,藥材收購商劉丹申正蹲在田埂上,手里捧著剛挖出的天麻,眼里滿是贊許。
“今年鮮麻價格8塊多錢一斤,干貨能賣到110元一斤,比別的地方高出20元左右,之所以能有這么高的市場價格,就是因為咱商洛天麻素含量高,是500強企業認可的好貨!”藥材收購商劉丹申每次來收購,都忍不住對商洛產的天麻夸贊一番。
每次聽到這些話,村民采挖天麻的勁頭更足了,手里的“金疙瘩”也仿佛更沉了。
如今的黑彰村,早已不是以前的窮山村。通村公路修得平平整整,家家戶戶都添了新家電,合作社還在黑彰村周邊流轉了1100畝土地,除了天麻,還種起了五味子,常年用工量能有70多人。
“近年來,巡檢鎮堅持‘傳統產業科管改良提產量,新興產業擴規保質見效益’的思路,全力打造了以中藥材產業為首位產業的‘種養+’一體特色產業鏈。目前,全鎮種植天麻920畝、五味子近2000畝,養殖冷水魚20萬尾,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帶動周邊700多名群眾務工,人均年增收1.3萬元。”巡檢鎮黨委書記汪濤說。
天色暗了下來,方為民扛起今天最后一袋采挖的天麻,快步走到收購商跟前,俯身把袋子遞過去,嘴角舒展開一絲疲憊卻踏實的笑容。
他身后的田埂上,鄉親們三三兩兩聊著天,話題離不開剛到手的務工費、地里的中藥材長勢,還有對往后日子的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