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馬雪
在商南縣趙川鎮的青山綠水間,一處占地7800平方米的冷泉魚養殖示范基地正拔地而起。基地申請蘇陜協作資金300萬元,以“生態養殖+帶貧益貧”為核心,聚汩汩冷泉為致富活水,滋養出鄉村振興的“富民魚”,讓蘇陜協作的暖流浸潤趙川鎮群眾的致富路。
商南縣地處秦嶺南部、丹江中游,2200多條大小河流縱橫交織,10℃—14℃的恒定水溫與9mg/L以上的高溶氧量,天然構筑起冷泉魚養殖的“黃金環境”。
“以前守著綠水青山,卻不懂怎么變成‘金飯碗’,是蘇陜協作給咱指了條增收致富的明路!”趙川鎮文化坪村黨支部書記黃開峰望著在建的標準化魚池,話語里滿是激動。
依托這一生態稟賦,商南縣利滔興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牽頭打造冷泉魚養殖示范基地,規劃新建90多個鍍鋅板帆布魚池,配套養殖大棚、引水管網、尾水凈化系統等基礎設施,購置增氧、溫控、循環水凈化等設備90多套。
“300萬蘇陜協作資金就像一場‘及時雨’,重點投到核心養殖設施建設與技術升級上,助我們快速搭建起標準化生態養殖體系。”公司負責人介紹,基地采用流水池塘立體養殖模式,主打虹鱒、三文魚等優質品種,預計年產優質冷泉魚30萬尾,年產值可達1890萬元,讓秦嶺生態優勢借跨省協作變鄉村振興動能。
“在家門口就能務工,每月能掙4000多元,還能照顧老人孩子,這樣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正在基地參與魚池建設的老府灣村村民趙艷春笑著說,文化坪村村民陳宋紅也滿心歡喜:“不光能掙錢,還能學技術!”
據悉,該冷泉魚養殖項目在建設期間已帶動33名農村勞動力務工,人均增收超4000元,建成后將長期聘用27名村民,年人均增收不低于6000元,同時通過土地流轉直接惠及5戶農戶;公司還專門配備水產養殖專業技術人員,定期開展養殖技術培訓,讓村民在“務工掙錢”的同時實現“學藝致富”,有效避免零散勞動力流失。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通過流水生態養殖方式,對排出的尾水采用凈化處理模式,實現無害化排放,既守護了秦嶺生態環境,又通過場區綠化和水面擴容改善局部氣候,真正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從政策扶持到資金注入,從技術指導到市場對接,蘇陜協作的深度融合為趙川鎮冷泉魚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蘇陜協作架起了致富橋,讓我們的冷泉魚有了更廣闊的市場,讓鄉親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趙川鎮黨委書記陳小平表示,下一步將以該項目為示范,持續放大蘇陜協作效應,不斷延伸漁業產業鏈,推動冷泉魚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讓特色產業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堅實支撐。
蘇陜協作以資金筑牢產業根基、用市場打開銷路,趙川鎮則以優質冷泉魚、香菇回饋信賴。隨著產業鏈的延伸,兩地將深化資源互通,讓這條“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道路成為趙川鎮亮眼名片,共同書寫鄉村振興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