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陳敦山 朱恢軍)今年以來,柞水縣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為核心,以發展產業為重點,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人分四類、戶分四型、策分四法、業分四體”精準扶貧新舉措,全縣100個部門單位2828名干部包扶54個貧困村3468戶,投入包扶資金4000萬元,實施產業發展項目320個,基礎設施項目130個,金融扶貧貼息貸款2800萬元,全縣3650名貧困人口實現了穩定脫貧。
該縣堅持“戶分四型”,按照農村家庭富裕程度,將群眾分為危困型、溫飽型、寬裕型、小康型4種類型,因戶制宜制定脫貧規劃,選準致富項目,分類實施基礎設施幫扶、移民搬遷幫扶、產業幫扶、技能幫扶、教育幫扶和保障幫扶等措施,為有的放矢開展精準扶貧奠定了基礎。堅持“人分四類”,將精準識別的35962名貧困人口,分成五保人、殘障人、明白人、能人4種類型,因人而異實施幫扶措施;對能人大戶,通過創業貼息貸款等辦法,鼓勵其創業或領辦合作經濟組織,對有一技之長的明白人,幫助其發展個體經濟、家庭農場,對喪失勞動能力的殘障人、五保戶,實行政策托底,確保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堅持“策分四法”,采取“干部引領、企業帶動、能人示范、雙業促動”辦法,依托駐村干部、村組黨員、能人大戶腦子活、點子多、信息廣等優勢,民主推選一批“帶富組長”,引導貧困戶參與產業開發;鼓勵貧困村組建產業協會,成立專業合作社,建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聯戶經營、股份合作等模式,與企業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引領貧困村發展。堅持“業分四體”,立足縣域生態、資源、區位等優勢,打造園區就業、景區創業、電子商務和產業融合4個平臺,促進貧困戶增收致富;該縣依托小嶺、盤龍、營盤、西川四大園區和牛背梁、溶洞、鳳凰古鎮三大景區,鼓勵農民就近就業,引導貧困戶創辦家庭旅館、農家樂、漁家樂,在縣城和集鎮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及服務站,有效加快了循環工業、生態旅游、休閑農業、電子商務等產業融合發展,全縣新增就業2034人,勞務創收2.4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