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成了“聚寶盆”
“我已有20年的種菜工齡,今年我種了兩個大棚的西紅柿,上半年可收入1.2萬元,縣里給種菜戶每畝發放產業扶持資金4000元,我就拿到了5600元,鎮上組織我們到河南賈宋、本省楊凌、涇陽、灞橋等地參觀學習?,F在我們村里菜農就有87戶,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樓房,生活過得可不錯喲!”在王家莊村采訪,56歲的菜農楊子新在設施大棚里一邊給西紅柿除草,一邊和我們聊起了家常。
王家莊村在引導農民增收上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發展“畜、菜”兩大特色農業。如今,該村的蔬菜、養殖、花生、農機專業隊、農業龍頭企業等特色“農業牌”百花齊放。
來到賀學明的蔬菜設施大棚,紫甘藍、西紅柿、辣椒、茄子、西葫蘆、豆角等蔬菜品種就有十幾種,他一家就有十個蔬菜大棚。問其收入,他說一年掙個四五萬元不成問題,最忙時一天要收3000多元。
為了做大做強蔬菜這一綠色產業,村上多方爭取資金改善基礎設施,修建了蓄水池、引水渠、防洪壩,打了機井,進行了土地改良治理,新建鋼架結構蔬菜大棚148個,大大激發了群眾發展蔬菜的積極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使農民生產實現了從“孤軍奮戰”向“集團作戰”的轉移,既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又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如今,王家莊村是商南縣唯一通過無公害認證的蔬菜產地,成為商南縣城的主要蔬菜供應基地。目前,全村累計建成蔬菜大棚312個、日光溫室8個,設施蔬菜面積近300畝。2010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成為全市唯一的示范村鎮。
王家莊村以永利飼料公司龍頭企業和養殖協會為依托,實行“公司+協會+農戶”模式,拉長產業鏈條,為農民提供全程服務。仲夏時節,走進位于王家莊村的永利畜牧產業園,主人羅榮麗告訴我們,園區是一家專業良種豬繁育基地,總投資5800萬元,常年可存欄種豬1000頭,出售商品豬2萬頭,面向社會提供優質雜交母豬1萬頭,解決勞動力100余人,園區可為入園的養殖戶提供場地和標準化設備,可為每戶擔保5萬元的銀行貸款,還回收商品豬。
王家莊村廣袤肥沃的土地是吸引客商的“敲門磚”。在200畝郁郁蔥蔥的月季花卉園基地,生機盎然的花海沁人心脾。村支書賀力尉介紹,這是一家招商引資產業,去年把4個村民小組的土地進行外租流轉,村上富余勞動力可常年在家門口基地務工掙錢,農民一畝地一年也可拿到1000元的租賃費。
依法治村的新農村
近年來,王家莊村村級組織健全有力,村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法制教育扎實有效,村民法律素質明顯提高;民主制度規范完備,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落實到位,村級管理規范有序;農村社會穩定,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因而,2009年王家莊村被國家司法部、民政部聯合授予第四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稱號,是全市唯一獲得此殊榮的村。
不管是正常工作日還是周末,王家莊村所有村干部按時上班坐班,熱情接待來訪群眾,為群眾辦理代辦事項和提供其他各類民生服務。“坐班代辦”制度已成為為民服務新常態下的新機制,讓群眾少跑路甚至不動腿就辦成了“大事”,架起了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連心橋”。群眾每天早上或晚飯后,自發到村部文化廣場參加健身活動,平時有空就情愿到村干部辦公室喝水、嘮嗑、交心和參政議政。
王家莊村處處干凈整潔,賞心悅目,得益于對村莊環境的科學治理。7個村民小組有10名環衛工,投放了12臺垃圾箱,對生活廢棄物進行收集處理。昔日的“三堆”消失了,家家戶戶使用清潔能源,發展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