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澤平 朱良娜

群山環抱中的廟溝村,產業園區與宜居村落有機融合,構成一幅生動圖景。

10月22日,村干部與志愿者幫助群眾采收木耳。
深秋時節,層林盡染。秦嶺山腳下的鎮安縣大坪鎮廟溝村,沐浴在暖陽之中,白墻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現代農業產業園里忙碌的身影與田間地頭的歡聲笑語,共同勾勒出一幅祥和繁榮的鄉村振興畫卷。
黨建“強芯”固根基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文化是支撐,但最關鍵的是人。”村黨支部書記瑚世偉道出廟溝村蛻變的“金鑰匙”,“過去村黨支部開會,大家不是訴苦就是抱怨。村集體囊中羞澀,想辦事沒底氣,說話沒人聽。”
轉機始于一場刀刃向內的組織變革。村黨支部打破按地域劃分黨小組的傳統模式,將組織建設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我們瞄準致富能人、創業青年、返鄉精英這3類人,他們有見識、有闖勁兒,是鄉村振興急需的新鮮血液。”瑚世偉介紹,兩年來,廟溝村擇優選拔數十人,充實村級組織和后備干部梯隊。
黨建是根,發展是葉,根深才能葉茂。廟溝村創新實施“黨建+產業鏈”模式,設立了食用菌、林果、加工3個產業黨小組,構建起“黨小組+園區+企業+農戶”4級聯動機制。
秋末的大坪鎮現代農業產業園溫暖濕潤,肉嘟嘟的香菇正從一排排整齊的菌棒中探出頭來。有著23年黨齡的食用菌產業黨小組組長湯正余,手法嫻熟地采摘著肥厚的香菇。“從養菌、制棒、種植,到烘干分類銷售,我是跟著河南老師傅實打實學出來的。”他抹去額角的汗珠說,“掌握了技術,就要發揮黨員帶頭作用。我們組每名黨員聯系5至8戶農戶,從技術指導到銷售渠道,全程負責。”
去年春天,一次例行巡查中,湯正余發現儀器顯示溫度為25攝氏度,本是適宜香菇生長的環境,菌棒狀態卻顯異常。他心中一緊,伸手探入菌袋內部,灼熱感瞬間傳來——“這批菌包要燒袋!”他疾步找到大棚負責人,及時調整溫度,挽救了20多萬袋香菇,避免了一場重大損失。
湯正余的身份轉變,恰是廟溝村發展的生動注腳。2017年產業園初建時,他還是一名普通務工者;2022年,園區引進龍頭企業后,他承包了12個香菇大棚,如今每年種植香菇8萬袋,年收入超過15萬元。
為破解技術瓶頸,廟溝村建立“鄉土專家庫”,吸納田秀才、電商達人擔任技術顧問。“黨員聯戶包產業”行動開展后,黨員迅速成長為產業帶頭人,帶動群眾實現“家門口創業就業”。村里還聯合企業、高校、國家科技特派團,開展食用菌種植、電商運營等培訓,培養了大量技術骨干和“鄉村工匠”。
現代農業鋪新路
產業振興,關鍵在于找準路子。
廟溝村地處秦嶺腹地,林木資源豐富,氣候溫潤潮濕,發展食用菌產業具備天然優勢。經過多方考察論證,村黨支部確定將食用菌作為主導產業。
“確定產業方向只是第一步,如何形成競爭力才是關鍵。”村黨支部牽頭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整合村集體分散的資金與資源,先后引進三家龍頭企業。如今,廟溝村已建成一條年產300萬袋的菌棒生產線、22個養菌棚、187個種植棚、4000平方米的木耳晾曬場,配套冷庫、烘干房和分揀包裝生產線,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在香菇大棚里,廟溝村二組村民宋乾蘭一邊麻利地拆著菌袋,一邊笑著說:“以前種點兒地剛夠生活,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活兒干,栽種時剝袋,采摘時摘菇,我們倆一天能掙300多塊錢哩。”
來自湖北隨州的香菇種植戶劉青松在大坪鎮種植香菇已經3年了,每年承租20個大棚。“大坪鎮現代產業園設施設備先進,配套功能完善,智能化程度高。這些大棚一年可栽種兩季共80萬袋香菇,每袋能產2公斤多鮮菇,產品依市場需求銷往全國各地。”劉青松道出了在大坪鎮創業掙錢的秘密,“這里空氣水質好,我們在這引進培育的香菇新菌種,產出的香菇比一般香菇品種每公斤鮮菇多賣4元錢。”
廟溝村的現代農業產業還不止香菇。在產業園北側,一片“農光互補”基地格外吸睛——成排的光伏板下,塔式木耳種植架整齊排列。“棚頂發電、棚下種植”的模式,年增收21.5萬元,木耳種植畝均效益提升40%。光伏發電每年為村集體經濟貢獻18萬元收入,板下種植的黑木耳還能再盈利,實現了一塊地兩份收入。
目前,廟溝村形成了以現代農業“挑大梁”,多元業態齊頭并進的新格局。全村種植烤煙130畝、板栗450畝、核桃650畝、中藥材120畝,外出務工創收2000多萬元。村上通過指導群眾種植蒼術、白及等中藥材,養殖土黑豬、土雞,發展小田園、小加工、小商貿等,產業年人均增收3300多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從5年前的8000元躍升到去年的16000多元,村集體經濟積累已達190多萬元。
鄉村治理有良方起來。村民們三三兩兩聚攏,婦女們踏著歡快節奏跳起廣場舞,孩子們在健身器材間嬉戲玩耍。“以前天黑就關門,現在晚上廣場上都是人,環境美了,人心也順了。”村民侯大姐邊舞動邊說。
放眼望去,這樣的變化正得益于村里一系列扎實的環境提升舉措。村上建立人居環境巡查工作機制,以垃圾亂堆、污水亂排為整治重點,積極發揮網格員與村公益崗作用,通過“巡查+整改”的方式,整改問題60多個,整治亂點亂象23處,綠化800多平方米,安裝路燈103盞。隨著345國道和大鳳路相繼建成,巖屋河集鎮改造提升工程完工,農村人居環境煥然一新。
廟溝村的變化,不僅體現在外觀環境層面,更深刻體現在精神風貌上。
村里大力推行“紅白理事會”制度,制定詳細的辦事標準和流程,著力破除鋪張浪費、盲目攀比等陳規陋習。過去一場喪事辦下來,少說也要五六萬,如今在理事會的協調下,費用控制在3萬元以內,大大減輕了群眾負擔。
新風浸潤下,“鄰里一家親”蔚然成風。定期開展的“好婆婆”“好媳婦”“產業能手”等評選活動,用身邊的榜樣引導村民向上向善。
前不久獲評“好媳婦”的呂金蓮,十幾年如一日照顧著智力障礙的母親和婆婆。每天端茶送水、洗衣做飯,耐心陪伴,她用行動詮釋著孝老愛親的美德。“誰都有老的時候,將心比心嘛。”呂金蓮樸實的語言,道出了廟溝村文明鄉風的真諦。
在廟溝村,治理不是簡單的管理,而是細致的服務。村“兩委”建立起“群眾需求清單”和“服務資源清單”兩張清單制度,通過村干部入戶走訪、村民微信群收集、村民代表反饋等多種渠道,及時掌握群眾訴求,再整合村里的人力、物力資源,精準對接需求。
“小到鄰里糾紛調解,大到就業就醫,我們都要管到位、服務好。”廟溝村副主任陶俊椒說,“要把服務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這樣村集體才有凝聚力和號召力。”
從為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辦理養老認證,到手把手幫助完成信息填報;從為在外求學的學子提前整理材料、代辦貧困證明,到天氣干旱時組織志愿者給烤煙種植戶澆水……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廟溝村用心服務的生動見證。
從強班子筑根基,到現代農業興業態,再到暖服務樹新風,廟溝村以黨建引領,走出一條組織振興引領產業振興、人才振興促進文化振興和生態振興的良性循環之路。
秦嶺深處,秋意正濃;廟溝村里,希望正盛。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正在這里徐徐鋪展,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