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像巨龍,蜿蜒在山崗”“黃河浪滔滔,哺育兒女長”......7月29日清晨,柞水乾佑街道迎春社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圖書角早已愛意涌動,15組家庭踏著舒緩的背景音樂而來,共同奔赴這場以“愛”為名的親子閱讀之約。這是柞水縣“禾苗課堂”活動的一個縮影。在兩小時的溫馨互動中,讓“愛要勇敢說出來”從口號變成了每個家庭的真切體驗。“禾苗課堂”是柞水縣迎春社區開展社志融合的服務項目之一。
7月29日中午,迎春社區的金秋食堂準時開飯,老人們有序走進食堂。“自從食堂辦起來之后,我經常過來吃飯,食堂干凈衛生、價格優惠,早餐我們只出2塊錢,對于我們老年人來說好得很,不僅價格便宜,大家還可以邊吃邊交流,飯吃好了,身體也變好了。”柞水縣乾佑街道迎春社區的群眾徐宗立高興地說道。
“禾苗課堂”和“社區食堂”都是柞水縣通過黨建引領,聚焦基層治理,把社區作為志愿服務主陣地,積極開展社志融合發展工作的生動實踐。社志融合發展使柞水縣社區實現了治理主體從“單一行政”到“多元協同”、服務模式從“粗放供給”到“精準對接”、資源利用從“分散閑置”到“整合激活”的轉變。
近年來,柞水縣以“院落會”為載體,每月通過黨建聯席會議組織社工、社會組織、志愿者代表、愛心企業召開“五線”專題會,為基層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今年已通過該模式解決居民“煩心事”10余件,形成“民事民辦、民事民議、民事民管”的自治閉環。社工牽頭組建“需求摸排小組”,堅持日常入戶走訪,動態收集老年人助餐、殘障人士康復等特殊群體“個性化需求清單”,今年已完成精準匹配服務10余次,實現“需求有回應、資源有對接、服務有落地”。
柞水積極開展“牽手計劃·銀齡守護”等志愿活動,組建“銀齡守護”“愛心媽媽”等志愿隊伍8支,針對有需求的獨居老人,聯合愛心義工協會開展個案服務6次,依托家長學校、禾苗課堂開展親子閱讀、情緒管理等活動8場次,針對6名困境兒童組建“愛心媽媽”團隊,提供心理疏導、學業輔導等“一對一”關愛服務。
此外,柞水縣委社會工作部鏈接柞水縣愛心義工協會、洞子火鍋餐飲企業、曙光救援隊等5家公益組織和企業,簽訂“公益合伙人”協議,通過“積分兌換+榮譽激勵” 激發參與活力,帶動30余名志愿者持續參與服務,形成“企業得口碑、居民得實惠、社區得助力”的良性循環。為了全面提升社區工作者的能力和專業技能水平,柞水鼓勵社區工作者報考社會工作師,今年5人參加考試(4人報考中級、1人報考初級),組織參加社工培訓3場次。舉辦“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能力提升班一期90余人,全面提升社區工作者業務能力和專業服務水平。
為了評估項目效能,柞水還在“院落會”中增設“服務評價”環節,邀請居民代表對金秋食堂菜品、親子活動成效等開展項目進行評價;針對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群體,通過“送餐隨訪”“電話回訪”收集意見;建立“線上反饋渠道”(社區微信群、意見箱),實時收集居民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