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黃 楠)近年來,柞水縣堅持以黨建為統領,深入實施“三聚三提”工程,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走出了一條具有秦嶺山區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聚合力提效能,筑牢基層組織戰斗堡壘。柞水縣以選優配強村級班子為抓手,注重從返鄉創業青年、產業能手中選拔黨組織帶頭人。下梁鎮勝利村黨支部書記程永鵬搶抓“小木耳、大產業”發展機遇,多方爭取資金108萬元,種植春季木耳22.5萬袋、采收木耳8000公斤,發展陸基圓桶養殖鱸魚1萬尾、雜交鱘6萬尾、草魚鯽魚10萬尾,種植香菇6萬袋,建立健全“大戶帶散戶,黨員帶群眾”模式,將12戶產業大戶鑲嵌在產業鏈上共同致富,戶均增收2萬多元。此外,全縣推行“干部聯戶”機制,每名干部聯系至少2戶群眾,在產業發展、矛盾調解中發揮先鋒作用,2024年累計解決群眾訴求320多件,群眾滿意度達96%。
聚資源提產業,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柞水縣將黨建與特色產業深度融合,打造“紅色引擎”驅動綠色發展。在杏坪鎮,鎮黨委整合涉農資金,聯合多個村黨支部發展中藥材種植,建成連翹、天麻、烤煙等基地3000畝,并引入深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黨員示范戶李丕顯率先采用林下套種技術,畝均收益提升23%,帶動周邊50多戶農戶加入合作社。全縣建立“黨建+電商”服務體系,設立縣級物流倉儲分揀配送中心3個,設計配送線路4條,配備配送車輛64臺,覆蓋全縣82個鎮村電商站點。開通初級農產品上行通道54條,開展以柞水木耳為主的各類直播1140多場次,電商交易額3.65億元,農產品網絡銷售總額7200萬元,木耳網絡銷售總額5850萬元。
聚民心提文化,培育鄉風文明新氣象。柞水縣深挖秦楚文化、紅色文化資源,以文化浸潤助推基層善治。一方面,修復保護紅巖寺蘇維埃政府舊址等革命舊址,打造紅色教育基地;另一方面,投入資金16.4萬元,為全縣82個農家書屋配送圖書9600多冊,組建黨員牽頭的文藝宣傳隊,舉辦文藝演出71場次、戲曲進鄉村文化惠民演出31場次。開展農村電影放映623場次,不定期舉辦“孝老愛親評選”“好媳婦好婆婆”等活動。在乾佑街道梨園村,黨支部通過修訂村規民約、設立“紅黑榜”,引導村民參與環境整治和志愿服務,形成崇德向善的文明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