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靳天龍
10月29日,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在連綿的雨幕中顯得格外寧靜。清晨五點半,天色未明,種植戶陳慶海已經打著手電,在一排排木耳大棚間穿梭。他仔細查看著菌棒上秋耳的長勢,不時用手感受棚內的溫度和濕度。
“秋淋天氣最考驗人,晚上保溫是關鍵,棚膜都得關嚴實嘍。”陳慶海對圍攏過來的幾位種植戶說。潮濕的空氣在燈柱中化作白霧,卻擋不住大家學習的熱情。像這樣在田間地頭開設的“產業課堂”,已成為金米村一道獨特的風景。
金米村,這個深藏于秦嶺腹地的小山村,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篇章。近年來,該村以木耳產業為核心引擎,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精神紐帶,在促增收與育新風上雙向發力,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產業的興旺,體現在每一個跳躍的數字里。從2020年到2024年,金米村的木耳種植規模從300萬袋增長至600萬袋,產值從900萬元翻倍至1800萬元。更可喜的是,產業鏈不斷延伸,衍生出木耳粉、木耳脆片等98種精深加工產品,真正讓
“小木耳”成了“大產業”。
在這背后,是全村農戶被緊密鑲嵌在產業鏈上的成果。村監委會主任江長宏介紹:“通過能人大戶的傳幫帶,越來越多的種植戶掌握了技術要點,分享到了產業發展的紅利。”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0年的11101元攀升至2024年的21485元,這份實實在在的收獲,堅定了大家走下去的信心。
物質富裕了,精神家園也要豐盈。每月定期的移風易俗院落會,是金米村另一處熱鬧的場景。在老皂角樹下,省級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師、村黨支部書記李正森與村民們圍坐一圈,用樸實的家常話,聊聊“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好處。
“老張家嫁閨女,鞭炮少放了一半,酒席減了8桌,省下的錢給娃們買了拖拉機,這小日子過得更實在了!”這樣接地氣的講述,總能引起村民的共鳴和討論。文明的種子,就在這拉家常般的交流中,悄然植入心田。
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核心,金米村形成了“志愿服務創新治理、新農民講堂傳授技能、院落會推動移風易俗”的鄉村發展新模式。這里不僅是技術培訓的課堂,更是文化滋養的陣地——婦女們排練著反映時代新風的小品,青年創業團隊在直播間熱情推介木耳新品,志愿者為留守兒童帶來溫暖的陪伴。
種植大戶陳慶海對此感觸頗深。如今,他不僅鉆研種植技術,還主動結對幫扶脫貧戶。“以前只想著把自己的木耳種好,現在明白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咱們金米村要的是共同富足,既要口袋鼓,也要精神足。”
正如李正森所言:“新時代文明實踐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將繼續邊探索、邊實踐、邊總結,讓產業之‘金’與文明之‘花’在金米村交相輝映,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