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13年最火的一檔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成為全民皆議的話題,而由其改編而成的電影版,更是在去年春節檔以近7億元的票房震驚電影界。今年,根據2014年火爆的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改編而成的電影,再次用兩周4億的吸金速度,挑戰人們對電影的定義和評價。伴隨著以馮小剛導演為首的一眾圈內人對綜藝電影的激烈爭論,更多的網友也加入口水戰,認為這些影片是粉絲經濟催生的“畸形兒”。
最大黑馬
作為2014年最火的綜藝節目之一,《奔跑吧兄弟》引發了一場收視狂潮。電影版由楊穎(Angelababy)、王寶強、李晨、陳赫、鄭愷、王祖藍領銜主演,謝依霖、熊黛林、郭京飛、伊一出演,上映首日便斬獲7000萬元票房,上映第二天再次創下單日票房破億的成績。截至昨天,該片總票房已沖破4億大關,刷新了《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單日9167萬元的紀錄,成為2015年首部單日票房破億的2D電影。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去年的大電影版《爸爸去哪兒》,其網絡評分和票房的鮮明對比,令影片成為全民皆議的話題。《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在時光網和豆瓣的打分僅為5.6分和6.3分,而目前《奔跑吧兄弟》在豆瓣上的評分更低至3.3分。《爸爸去哪兒》和《奔跑吧兄弟》的大電影均用了不到一周就拍攝完成,《奔跑吧兄弟》從實際拍攝到拿到總局的公映許可證,只用了50天。如此快速“趕工”出的一部電影,其粗糙的品質可以想象,因而在放映前就引發如潮質疑。
質疑洶涌
綜藝電影在票房上獲得巨大成功,但對影片的吐槽聲同樣不絕于耳。好萊塢知名影評人托姆·格伊爾坦言綜藝大電影是中國獨創,“這種類型的電影,將電影和綜藝節目混為一談進行制作,在電影產業成熟的好萊塢是絕對不會去觸碰的。”導演馮小剛近日在浙江衛視《我看你有戲》的錄制現場,也憤怒批評綜藝電影形成的怪圈:“(綜藝電影)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長此以往)將導致沒有制片人會繼續愿意投資一部嚴肅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電影。”
“這不是一部真正的電影。”這是網絡中對這些綜藝電影給出最多的評價,在影迷以及專業人士的眼中,這些電影最大問題就是沒有完整的故事,在形態上與同名綜藝節目并無二致,只不過把背景放在了新的場景中,觀眾們就好像是走進影院看了個電視綜藝秀。影評人“暗夜騎士”表示:“電影市場居然要靠一個電視節目來喂飽,這說明中國電影工業本身已經差到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了。”在一些影迷聚焦的網站上,不少人對此感到痛心疾首,一些激進的影迷寫道:“這樣的電影要是成為春節檔票房冠軍,那是搞電影的悲哀!”
過于浮躁
記者獲悉,目前不少衛視的王牌綜藝節目也都在籌拍電影的過程中。成本低、見效快,是這些影片帶給片商的最大利益點。帶著這種急功近利的賺錢沖動,綜藝節目大舉進入電影業,以強大的力量滲透到電影創作和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去,給電影的專業性乃至電影本體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表示,當下中國電影之所以會有那么多的快餐式生產,并且形成了快餐式消費的鏈條,恐怕與整個社會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有內在聯系。“學生、城市白領等學習、工作壓力較大的群體構成了今天電影觀眾的主體,他們進電影院圖的是放松。能給觀眾帶來快樂,未嘗不是好事,問題是整個電影產業如果蜂擁而至,爭做這種短平快的電影,無疑將加劇處于初級階段的中國電影的浮躁和投機。”饒曙光說,他也想提醒年輕觀眾,快餐可口,但未必營養,“人的成熟應該包含著對自己的口味、趣味和文化選擇的反思。”
一場災難
不少業內人士擔心,以目前并不成熟的中國電影市場來看,電影的快餐式生產和年輕觀眾的“任性”消費,會導致“短平快”的“綜藝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風靡。看似趁熱打鐵,實為盲目跟風,觀眾未看到出品方的“誠意”,唯有看到“賺快錢”的急切。不少有想法的導演和制片都表示,倘若綜藝電影繼續扎堆上映,對于行業和觀眾而言都是一場“災難”。
饒曙光認為,不論是何種形態的電影,要想真正站穩腳跟,取得長足的發展潛力,都必須從電影本體出發做精做強。“不尊重藝術創造力和藝術想象力,不尊重電影創作和生產的基本規律,最終失去的恐怕不僅是電影市場本身。”
本報記者 張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