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熱映中的 《荒野獵人》,使我們得以在大銀幕上一睹奧斯卡新影帝的演技。在影迷歡慶迪卡普里奧“申奧成功”的余韻中,一些批評的聲音漸成氣候。
更多的微詞不是針對迪卡普里奧的演技,而是電影藝術學院、好萊塢多少年不變的,實質為保守的評判標準。在 《對話比利·懷爾德》 一書中,這位曾21次入圍奧斯卡,好萊塢里程碑式的睿智導演,曾尖銳地指摘過好萊塢的評選標準。在與電影人卡梅倫·克羅的對談中,懷爾德吐槽評選表演獎的所謂眼光,他說:“那些評委眼光愚蠢,他們從不去注意那些一直勤奮工作的人,那些演得舉重若輕的人從來就得不到奧斯卡的青睞,似乎只有演瘋子瘸子或傻子才是好演技。”懷爾德還順道嘲諷了達斯汀·霍夫曼的得獎,“對他之前的一些表現,奧斯卡視而不見,直到他在 《雨人》 中一出演智商有問題的人,便一舉拿到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對話比利·懷爾德》 英文版出版的時候,比利·懷爾德還在世,那時他年紀大了但思維十分明晰。他指出的現象,卻從他的時代延續至今。雖然好萊塢從業者們向來極力否認奧斯卡有規律,但年度最佳與年度最“慘”劃上等號,似乎已是多年延續下來不爭的事實,“小李子”不過是其中最典型的一“枚”。有關數據顯示,奧斯卡歷史上近80位影帝,其中就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人是憑借出演智障、自閉癥、精神分裂或瀕臨精神分裂的角色拿到影帝的。這充分暴露了奧斯卡對于“自虐”型演技的青睞。影后就更慘了,自從1951年費雯麗憑借在 《欲望號街車》 中飾演瀕臨精神分裂的白蘭琪當上影后之后,奧斯卡就特別偏愛美女自毀,評委的取向是那些對自 己狠、樂意自毀形象的漂亮姑娘。近十年,從查理茲·塞隆到詹妮弗·勞倫斯,一個個在扮丑裝瘋的路上走得更遠。
要加冕戲王之王就得比慘,要帥帥的、美美的把獎拿了,歷史上除了奧黛麗·赫本似乎也沒誰了。真不知道迪卡普里奧在 《荒野獵人》 中拼了老命的表演,還能被怎樣的表演超越。他在荒野里與熊搏斗,身負重傷并被同伴活埋,他生吃活魚,生吃牛肝,他全裸身體鉆進血赤拉烏的馬肚里取暖……比這更要命的,為了呈現在觀眾眼皮下真實無比的即視感,這些場景的拍攝多是一鏡到底的。
可是,那又怎么樣呢? 電影藝術獎評的又不是誰最慘。對有人因此提出迪卡普里奧的成功,在于他一生為電影而付出的努力一說,抱歉,這實在是終身成就獎的評價標準,放在41歲的迪卡普里奧身上,實在是為時過早。不知從何時起,我們也接受并習慣了好萊塢的老一套,并將之拿來為自己的偶像搖旗吶喊。殊不知,迪卡普里奧在“荒野搏命”之前,早就已經奉獻了令人回味的表演。令人尷尬的是,評獎往往只是在為演技提供一條捷徑或錯誤的參照系,好演員實在是不需要通過大幅度地改變自己的形象去贏得榮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