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由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和清華大學全球產業4.5研究院共同主辦的“新供給破題產業升級系列論壇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脈大國醫療”圓桌會議在北京舉行。多位專家表示,多年來由于醫療體制改革不到位造成的醫療亂象,醫療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認為,醫療服務領域的供給總量、供給結構、供給質量、供給價格形成機制都存在嚴重的問題,是供給側矛盾最突出的領域之一。為了增加醫療有效供給,改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降低供給價格,一方面,通過放松制度供給約束,解除要素供給抑制,讓人才、土地、資金、技術、管理等要素能夠有序流入醫療服務領域,解決供給總量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市場規則和監管體系,形成優勝劣汰的正向淘汰機制,促進新供給和優質供給形成,淘汰劣質醫療供給,解決供給結構問題。
多位專家表示,未來發展醫療供給側改革,需要著重從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的主線。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副院長田金洲表示,恢復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是醫療行業供給側改革的首要問題。我國正在推進的醫療改革重點在分級診療制度、打擊藥價虛高和號販子等具體問題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時至今日,醫生的合理收入來源、醫院的環境改善和醫療技術的更新、經費的來源都沒有解決,公立醫院走市場化道路難以繼續。
清華大學全球產業4.5研究院副院長李東紅認為,公益性并非不盈利性,供給方有自己的利益訴求,然后才會對市場信號做出反應,在這個過程中要承認各方的利益,允許各方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建立起一套機制,使得各方的利益訴求都能夠在機制范圍內博弈,最后探索出均衡點。
其次是通過機制改革解放人才要素。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管理處處長王海濤認為,人才短缺的現象和供給側改革是緊密相關的。未來五年對于醫療人才培養非常重要,抓好了這一步,醫改的很多問題就順理成章了。(林遠 李唐寧)